社會熱點:常態檢查才能免于“通緝”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1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鬧劇之所以成其為鬧劇,其實更在于存在操作空間。網友戲稱“檢查組被通緝了”,除了說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外,更證明下情上達的管道并不通暢,且這種突擊式檢查形式已實質失效。在有些古裝影視劇當中,人們還時常可以看到所謂“微服私訪”,為官者通過親力親為,體察真實的民情社意。然而在資訊傳媒發達的今天,還想收獲這種效果,卻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務。
在檢查組到來之前,組成人員及其乘坐車號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檢查就這樣不經意地被高調,儼然是提醒對方搞點花樣來應付檢查。既然這種突擊式檢查已淪為形式,那么就應嘗試其他更為有效的途徑。現在傳播方式如此豐富,也就為信息管道的鋪設提供了技術條件。可供選擇的方式并不缺乏,就看官方是否真正愿履行檢查之責,自覺并主動地建設和完善監督檢查的方式。至少,從網友上傳的,該鎮下發的通知就看出,類似監管檢查方式并不缺乏,關鍵是如何落實。
在實際生活中,各種監督檢查的方式并不少見。比如,網絡舉報系統,電話投訴體系,當然還有傳統的書信等方式,以及引起這次被“通緝”的實地檢查。只有帶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發現在工作中的不足。也就是,每種方式其實都能達到目的,而關鍵在于是否認真履職。就拿這次檢查來說,難道檢查組來檢查就必須乘車,而且必須公示車號?
由于能夠預判檢查的方式和頻率,所以才給了被檢查方應付糊弄的空間。因此,要使檢查收到實效,還得有賴檢查方式的完善。而最有效果的方式則是,發動民眾進行常態化監管,這將比任何檢查都有效果。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各項監督內容透明化地呈現在公眾面前,那么實質性的監督就業已形成。也就是說,當檢查成為常態化的監管時,被監督檢查者想要作弊,都會面臨難以只手遮天的尷尬和無奈。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