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
來源:醫學教育網 發布時間:2012-08-23
證候 皮膚膿皰瘡、癤腫、瘡瘍、丹毒等;或口粘口苦,口干不欲飲,脘悶納差等;或小便頻數不爽、量少、有灼熱或刺痛感、色黃赤混濁、小腹墜脹不適,或有腰痛、惡寒發熱、口苦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 濕熱為腎病患兒最常見的兼夾證,可出現于病程各階段,尤多見于足量長期用激素或大量用溫陽藥之后。臨證應區分上、中、下三焦濕熱之不同。上焦濕熱以皮膚瘡毒為特征;中焦濕熱以口粘口苦、脘悶納差、苔黃膩為主癥;下焦濕熱則以小便頻數不爽、量少、尿痛,小腹墜脹不適等為特點。此外,下焦濕熱之輕癥可無明顯癥狀,但尿有白細胞、膿細胞增多,尿細菌培養陽性。
治法 上焦濕熱:清熱解毒。中焦濕熱:清熱解毒,化濁利濕。下焦濕熱:清熱利濕。
方藥 上焦濕熱: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熱解毒,黃芩、黃連、半枝蓮燥濕清熱。
中焦濕熱:甘露消毒丹加減。
常用藥:黃芩、茵陳、滑石清熱利濕,瀉火解毒;藿香、厚樸、白蔻仁行氣暢中利濕;薏苡仁、豬苓、車前子利濕等。
下焦濕熱:八正散加減。
常用藥:通草、車前子、萹蓄、滑石清熱利濕通淋,梔子、大黃清熱瀉火,連翹、黃柏、金錢草、半枝蓮清熱解毒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