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回醫正骨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1-03
對于回族醫藥,記者早有耳聞,然而正式接觸還是第一次。在“中醫中藥中國行”寧夏回族自治區暨銀川站啟動儀式之際,記者在銀川走訪時,一談及回族醫藥,很多人都給記者推薦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于是,記者決定來此醫院一探究竟,親身感受一下民族醫學的起源、興盛、衰落與崛起。
回醫溯源
回族醫藥又稱回回醫學,由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孕育而生,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張騫、甘英先后出使西域,其發展與興盛則始于唐。在唐代不僅有香藥輸入中國,一些醫療技術也傳入中國。
當時唐人稱阿拉伯人為大食人。安史之亂,大食應中國之請求,派精兵支援唐王朝,后一些阿拉伯人即定居中國。據史料記載,在安史之亂時,有更多的大食人到長安,其中大部分長期居住在“西市”一帶,從事回回奇香異藥經營。
到唐末五代時,回族醫藥家李珣著成藥學著作《海藥本草》,之所以用“海藥”命名,是因其所收錄的藥物多來自海外。該書總結了唐末時南方藥物與海外藥物的臨床應用。
宋代的中阿海外貿易較唐代有很大的發展。大量的海外香藥香料被傳入內地,銷路較廣又具醫療作用的香藥如丁香、木香、龍腦香、乳香、草豆蔻、沉香、檀香、龍涎香、蘇合香油等大量被引進,從而大大豐富了中醫方藥及治療方法。
元代時期,“回回”一名開始代替“大食人”,成為信仰伊斯蘭教者的名稱,這也為阿拉伯醫藥的廣泛深入傳播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出現了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醫藥大型綜合性專著《回回藥方》,標志著回族醫藥學的形成。
自明代起,由于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和回回醫學本身存在、維持和發展的需要,廣泛流向民間。如今,回族醫藥中的正骨、眼科(眼藥)、外科、飲食療法和養生學一直傳承到當代。
手法與祖制秘方并重
張氏回醫正骨專科距今已有130余年歷史,傳承歷時4代。遠在清朝同治年間,張氏祖輩就背著藥箱走街串巷在民間行醫看病,以其良好的療效,在民間一直享有較高聲譽。其治療方法、外敷用藥,在回族醫藥專著《海藻本草》、《回回藥方》中均有記載。
張氏回醫正骨是回族醫藥發展至今的傳承與延續。其精髓是家傳正骨手法和祖制正骨秘方。其第三代傳人張寶玉在寧夏銀川市、吳忠市創建了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填補了中國西部沒有回醫回藥骨傷醫院的歷史空白,為回族骨傷醫藥的研究、開發搭建了平臺。張寶玉在治療各類骨傷疾病時,以不破壞骨折部位的血運為原則,倡導不開刀,不打石膏,不用金屬物穿刺牽引,不傷元氣,療程短,使骨傷患者免受手術痛苦。
據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副院長張金東介紹,其父張寶玉在過去沒有X線機的情況下,來了骨折病人,在骨折處一摸便可知道傷情,治療方法也很快了然于心。這都來源于祖輩的從醫經驗,加上自己臨床所練就的技藝。在40年的行醫過程中,張寶玉還總結了許多檢查、治療手法,并形成了一整套治療方法,包括手模法、提拉法、推倒法、對接法、按壓法等。
張寶玉提出了治療骨折采用“手法接骨個性化,手法復位和回族藥物相結合,固定與功能鍛煉相結合……”的診療理論和方法。他結合自己40多年的臨床經驗,研制出骨傷外用膏“活血化瘀回藥膏”、“接骨續筋回藥膏”,已被自治區藥監局批準注冊,并投入醫院制劑生產,用于臨床,對促進骨折愈合、消腫止痛有良好效果,也使民族藥走上了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提高了回藥膏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有效性。
張寶玉認為,回族傳統醫學主張“四元素”與“四性”對人體的交互作用,決定人體“四體液”的平衡(健康)和失衡(疾病),針對不同疾病使用丸、散、膏、丹,并實施調擦、拔火罐、推拿正骨、刮痧、食療等獨特方法。張氏回醫正骨在治療骨傷時,依循祖訓,又有自己的發展創新。他們采用手法復位與接骨法,以及祖傳秘方配制的丸、散、膏、丹,并配合回族刮痧、養生、食療等療法,療效良好。
張氏回醫正骨融入了中醫傳統優秀遺產、西醫骨科理論,擺脫了西醫“骨折治療上不靠藥物只靠時間”觀念,崇尚自然養生。
四代傳承 成績斐然
張氏回醫正骨歷經四代人的傳承和不斷完善,已成為回族醫藥在寧夏的文化象征和典型代表之一。
張氏回醫正骨創始人是張華坤。他是清朝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的大阿訇(伊斯蘭教教職稱謂,意為“教師”、“學者”),熟知回族民間醫藥,平日用大拱北醫術為周邊各族群眾治病療疾,為人處事受人稱道。
第二代傳人張成仁,從16歲起跟隨父親張華坤學習回族傳統醫學正骨術,并在民間行醫看病。他一生專心致力于回族正骨醫學,以診治跌打損傷及各類外科瘡瘍雜癥為主,采用正骨手法與藥物兼施,善于處理各種頑疾,逐步形成張氏回醫正骨的醫學框架。
張氏回醫正骨是在第三代傳人張寶玉手中得以真正發展壯大。他自16歲起在父親教導下從事回族醫學正骨醫療,1986年在吳忠創建張寶玉回醫正骨醫院;2003年在銀川創建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并任院長。這是中國西部唯一的回族醫學骨傷專科醫療實體。由于他長期在馬蓮渠一帶行醫看病,當地百姓稱他為“接骨神醫”、“妙手張接骨”、“馬蓮渠張接骨”。2005年,張寶玉被自治區衛生廳、人事廳確定為自治區第一批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7年,張氏回醫正骨又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項目。2007年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及張寶玉院長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優秀民營中醫醫院”及“全國優秀民營中醫醫院院長”。
如今,張寶玉的3個兒子張金東、張金海、張金壘都已繼承祖業,成了張氏回醫正骨的第四代傳人。
相關鏈接
搶救回醫藥 我們在行動
如今,回族醫藥正在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2001年至200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廳在中央和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對回族醫藥進行了同類研究中時間最集中、規模最大的整理挖掘工作,先后完成了《中國回族醫藥》、《回藥本草》、《回族醫學奧義》、《回族醫藥學簡史》4部回族醫藥文獻的編輯整理和出版發行工作,填補了中國回族醫藥文獻的空白。2005年,寧夏再次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申報了《回族醫藥方粹》、《回醫發微》和《大拱北醫術》等回族醫藥文獻整理研究課題,并以此為基礎,加大整理回族醫藥臨床經驗、單方驗方和診療技術工作。寧夏醫學院中醫學院組織編寫了《回族醫藥保健》、《回族醫學哲學基礎》、《回族醫學基礎理論》等8部回族醫學系列講義。今年,寧夏醫學院將招收中國第一批回族醫學研究生,并為本科生招生培養師資隊伍。回醫藥產品的開發也在進行中,回族醫藥將進一步得到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