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陜西公考申論熱點(12)建立抗冰救災長效機制
來源:北京金路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發布時間:2008-04-1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國南方地區持續的雨雪、冰凍天氣,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危害,給交通運輸、煤電供應帶來了嚴重影響。這次雪災給我國建立抗冰救災長效機制敲響了警鐘,你認為應該建立那些長效機制?
第一,重視公共危機管理
災害的發生是不確定的,災害經濟的運行又是非市場化的。這就啟示我們,必須重視公共危機管理。
危機發生時,由于公眾的恐慌心理,人們往往對政府的能力產生懷疑。這就需要政府在危機時刻具有例外管理的特征,具備高超的危機處理能力,對危機事件迅速做出反應,在關鍵時刻能夠化解危機。危機管理還需要關注災害鏈與經濟鏈之間的連鎖反應,需要正視局部或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利益與中長期利益之間的沖突,需要研究調整這種利益沖突的規則。
第二,建立和發展災害經濟學
災害經濟學是一門揭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醞釀、形成、發生、后果而對其進行預測、預防、評估的學問,是研究和揭示災害發生的經濟規律的學問。
災害經濟學應建立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不但要研究和預測災害發生的前兆、人類行為對環境的重大影響和破壞,而且要研究災害發生后的損失評估、災后重建等一系列經濟問題,研究災前、災中、災后的環境問題與生態影響,真正形成市場經濟體制下防治災害的有效機制。
第三,完善信息公開制度
災害發生時,信息公開是公民知情權的保障。現代管理學的研究表明,領導人關于信息的開放程度與民眾的信任度呈現正相關。因為,在現代社會,信息公開本身就是廣泛的民主。
第四,大力發展保險經濟
保險是一種避害服務。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不安全感時時籠罩著人們。現代產業的經濟特征決定了現代經濟是交換經濟,生產要素、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隨著市場而波動,市場又受到許多不確定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直接威脅到個人、企業和宏觀經濟的穩定。一次意外事故,可能潛伏著巨大的風險。
保險業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社會互助機制和管理機制,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機制。但是,我國的保險業不僅不發達,而且從業人員素質低。在保險行業,許多公司招收沒有保險基本知識的業務員,經過少則兩星期、多則一個月的簡單培訓就推銷保險,結果產生許多問題,造成被保險人的不滿。人們的現代保險意識也需提高,應善于通過社會機構化解個人風險。
第五,加快災害預警系統建設
預警是指已經或將要形成某種嚴重事件時,通過快速傳播系統,利用決策判定系統預先警告,采取必要措施以預防災難的發生與蔓延。雖然預警系統和防衛體系的建立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但防御的開支比毫無防備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
美國沿海近年來颶風接連不斷,但所受損失幾乎降到了最低,恢復得也很快,這與他們完善的災害預警系統和強大的防災能力不無關系。三年前,一場暴風雪光臨美國東北部,氣象部門及早發出將出現“災難性天氣”的警告,各大傳媒也提醒市民注意保暖,政府向市民公布了御寒指南,幫助老人和學生等體質較弱者做好防寒準備。與此相比,我國預警系統建設是一個薄弱環節,需加緊建設。
第六,加速公共領域改革
本次雨雪災害暴露出我國交通運輸、能源供應等公共領域管理的某些落后。市場注重的是效率,但解決不了社會公平問題。政府及其公共部門所發揮的作用,正好可以彌補市場的缺陷,通過公共財政、公共政策以及通過社會公正來化解這些矛盾和沖突,維護社會和諧。
但是,我國一些公共領域也像企業一樣按財富最大化原則管理,造成市場缺陷加大,這是此次雪災中交通運輸、能源供應等公共領域失靈的原因之一。市場機制在公共領域運行,比在其他領域的運行更容易失靈。公共領域不能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應以公平為第一原則。
第七,全專家咨詢與責任論證制度
專家咨詢制度是決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災害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專家憑借其專業水平,通過國內外經驗,基于對客觀事實的判斷提出解決方案,并對可行性進行論證,以及時發現問題,盡量避免決策失誤;另一方面,強化專家咨詢的公正、誠信、公平理念,實行參與論證重大決策的專家負擔相應責任的責任制度。對于決策實施后取得突出成績或出現重大失誤的,應根據專家學者在參與咨詢、論證中發表意見、建議的情況,給予一定的獎懲。
在災害經濟中,我國應進一步健全專家咨詢制度,凡重大問題,都要召開專家咨詢會。為了提高對災害的長期性、復雜性、規律性的認識,建議成立國家救災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一時間提供政策建議。同時,政府嚴格保證專家咨詢活動的獨立性。
第八,分認識災后經濟運行的特點
一般來說,災害發生時,由于救災的需要,政府的支出會有所增加;同時,災害引起了消費品損失,使自主消費的需求增加,這兩方面的影響都將使總產出增加。并且根據乘數原理,災害給經濟帶來的正效應顯著。在不發生災害時,政府將增加的支出用于生產性投資,則由于投資機會的有限性以及資本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將導致私人投資減少,這就是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災害發生后,不僅造成了消費品損失,而且也造成投資品的損失,從而增加了投資的邊際效益。
在災害發生后,應充分認識災害發生后經濟運行的特點,把握災后發展的新機遇,趨利避害,讓受災人群和地區盡快走出困境。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