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題活動中豐富和提升幼兒的經驗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27
【育路網溫馨提示您】主題活動是一種充分展示智慧和個性的、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活動,是豐富和提升幼兒經驗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主題活動為幼兒創設各種途徑,幫助其豐富和提升經驗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感知生活,培養幼兒觀察和收集周邊信息的能力
生活,是幼兒獲得周圍世界豐富經驗的巨大寶庫。主題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也應回歸于幼兒的生活。有時候,教師會覺得一些主題的切入點太小,很難拓展幼兒發揮的空間。而在我看來,沒有小主題,只有小眼界。只要教師善于調動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啟發幼兒學會觀察周圍的世界,幫助幼兒掌握觀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即使是一個微小的主題,也能作出大文章。
學前期是發展幼兒對顏色進行觀察、辨認和命名的重要階段。為了讓幼兒挖掘生活中的色彩,我預設了主題活動“彩色的世界”。通過談話活動,我和幼兒決定開展“顏色周”活動,并確定了“顏色周”中每一天的顏色。
幼兒根據當天確定的顏色穿著相應顏色的服裝(這使幼兒重新關注自己每天所穿衣服的顏色,他們還會把自己的衣服按顏色分類);帶上相應顏色的玩具來到幼兒園互相欣賞,并把玩具根據顏色的深淺進行排列(這發展了幼兒對顏色的敏銳性);在幼兒園里、收集相應顏色的東西,比如當天是綠色日,幼兒就將自己發現的綠色的東西畫下來,剪下雜志上的綠色圖案,將自己對色彩的表達表現記錄在書本里。于是,幼兒親手制作的圖書《彩色世界》誕生了。
這項活動不僅讓幼兒對色彩更熟悉、更關注了,而且培養了幼兒對生活、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能力,他們變得更細心、更有心,會為發現了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變化而欣喜。
二、創設環境,提供幼兒展示經驗的平臺
環境是無聲的教師,它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幼兒提供展示自我經驗的平臺。良好的環境創設能夠幫助幼兒全方位地感知一個主題,把日常活動中零散的經驗在特定的主題背景中再現與整合,從而加深對主題的認知,擴展相關的經驗。
如在主題活動“家在上海”中,幼兒好奇以前的上海是什么樣的。于是,我們請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了許多介紹老上海的圖片、服裝和實物等。然后,我們利用這些材料創設了“家在上海”的主題環境——“上海風情一條街”。在這條街上,教師與幼兒共同開設了茶館、扇子店、裁縫店、點心店、小舞臺等,還組織了跳房子、踢毽子、跳橡皮筋、打彈子等民間游戲。在活動中,幼兒充分與環境互動,他們去點心店吃上海點心,去裁縫店看好看的旗袍,在弄堂里做有趣的游戲,體驗著老上海特色的生活情趣。適宜的環境創設起到了保持幼兒興趣的作用,幼兒在區域活動的時候非常投入,專注的時間明顯增加,由幼兒和教師共同創設的環境使幼兒在環境中更有“主人翁”意識,促使幼兒在主題活動中更積極主動。
三、適時介入,引導幼兒獲得有效經驗
在幼兒進行主題探索的時候,經常會因為經驗的欠缺或者能力的不足而使探索陷入瓶頸。要想從幼兒一時的興趣中挖掘出更多的內容,使幼兒能夠保持探索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介入,通過不同的引導方式支持、協助幼兒的活動,為幼兒補充信息,對他們提出新的挑戰,從而使主題活動能夠深入開展,讓幼兒進行深度探索,在過程中實現經驗積累。
“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后,幼兒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宇宙飛船。可是,在過了最初的興奮期之后,我發現幼兒由于缺少對宇宙和宇宙飛船的了解和經驗,他們的探索浮于表面,只能流于設計各種各樣的宇宙飛船。是變換主題還是繼續深入?這時就是教師介入的最好契機了,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需要,但更要引導幼兒的需求。于是,我專門組織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向他們提出了一些問題:宇宙飛船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宇宙飛船可以飛上天?宇航員能洗澡嗎?宇航員在空中怎樣上廁所?宇航員怎么吃東西?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教師有意識地在向幼兒“發難”,幫助幼兒打開新的思路,提出略高于幼兒經驗的挑戰,鼓勵他們去探索。
經過我的啟發,幼兒也想出了很多問題:宇宙飛船降落與飛機降落有什么不同?宇航服有什么用?宇宙飛船是怎樣飛出地球的?宇宙飛船能坐多少人?
有了那么多的新問題后,幼兒的熱情被重新點燃,我就引導幼兒一起收集資料。幼兒從家里帶來了關于宇航員與宇宙飛船的相關報道及相關的雜志,家長還從網上下載了宇宙飛船發射的動畫片,與幼兒一起編輯了關于“神舟六號”的信息欄。幼兒的經驗豐富了,為后續更多話題和活動的展開打下了基礎。
四、利用資源,延伸幼兒的經驗視野
隨著課程外延的擴展,凡是一切可以被利用的人和物都可以被納入到課程和主題活動中。對于各種主題,教師并非總是擅長的,而教師在相關主題領域內的知識欠缺可能會造成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開展不充分、不盡興。而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外來資源的加入可以為主題帶來新的信息,幫助主題活動延續下去,從而擴展幼兒的知識面,讓幼兒的視野越過幼兒園的圍墻,走進這個大社會。
如幼兒很想了解交警這個職業。但是,由于經驗的缺乏,關于交警的討論無法深入。因此,幼兒建議是不是可以去采訪一下真正的警察,來獲取他們想得到的信息。幼兒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讓我非常高興,這表示幼兒自己也在動腦筋尋找各種能幫助他們獲取信息的辦法。于是,我聯系了附近的交警同志,安排了一次采訪活動。采訪中,幼兒向交警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警察叔叔的哨子有什么用?警察叔叔在上班時要小便怎么辦?為什么警察叔叔要站在馬路中間?紅綠燈壞了,你們會及時趕到嗎?警車上為什么有兩種顏色的燈?馬路上為什么有攝像頭?有人喝酒開車,警察叔叔怎么知道的? 采訪以幼兒提問為主,每個問題就是一個知識點。而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這種問答的形式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欲,幼兒從被動地聽轉變為主動地學,而且每個問題都是幼兒所感興趣的,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五、鼓勵創造,為經驗插上想象的翅膀
幼兒經驗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想象中獲得的。幼兒常常不滿足于他們已經獲得的經驗,他們愿意嘗試創造性地把這些經驗給表現出來。主題活動中的一些美工活動因此往往成為了幼兒最為喜歡的活動。我把這些創造性的活動看成是幼兒對他們已有經驗進行藝術化加工、對其未知的經驗進行大膽設想的機會。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科學性并不是最先要解決的問題,幼兒是否愿意去創造經驗則是我最關注的。
如在主題活動“昆蟲館”進行中,幼兒喜歡擺弄昆蟲模型,想開一個昆蟲館。根據幼兒的提議,我搬來了泥土、稻草等材料投放在活動中,供幼兒選擇使用。為了給昆蟲安家,幼兒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1.螞蟻的家——挖螞蟻洞是幼兒的一大愛好,他們為螞蟻挖了一個又一個洞,有糧食洞、哺育寶寶洞、蟻后洞等,并將自己剪畫的螞蟻擺放在泥洞里,有的幼兒還悄悄地在泥洞周圍種上了用牙簽與瓜子殼組合而成的小“蘑菇”。
2.蜜蜂巢——為了讓辛勤的小蜜蜂有個蜂巢,幼兒用泥團揉成一個大蜂巢,蜂巢兩邊“種”上了美麗的“花朵”(是用彩紙與筷子做的),有的“蜜蜂”在“花朵”上采蜜,有的在“蜂巢”周圍為幼蟲寶寶喂食。
3.蜘蛛網——有長管子網、積木網、鉛筆網、皺紙網等(雖然蜘蛛不屬于昆蟲,但幼兒對此有很大的興趣,他們為蜘蛛織的網各不相同,真可謂構思巧妙);更有趣的是幼兒還將“蚱蜢”“甲蟲”也擺在了“網”上。“蚱蜢、甲蟲已被粘在網上,蜘蛛用絲把它們包住了,在吸它們的汁。”(幼兒并不是隨便進行想象,而是把已有經驗融合進想象中,能對自己的創造做出合理的解釋。)
作為教師,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這其中,教師對幼兒的觀察不能少,對幼兒的傾聽不能少,對幼兒的解讀不能少,不然就無法知道幼兒已有經驗是什么,還需要豐富哪方面的經驗,我們能給幼兒提供什么經驗
一、感知生活,培養幼兒觀察和收集周邊信息的能力
生活,是幼兒獲得周圍世界豐富經驗的巨大寶庫。主題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也應回歸于幼兒的生活。有時候,教師會覺得一些主題的切入點太小,很難拓展幼兒發揮的空間。而在我看來,沒有小主題,只有小眼界。只要教師善于調動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啟發幼兒學會觀察周圍的世界,幫助幼兒掌握觀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即使是一個微小的主題,也能作出大文章。
學前期是發展幼兒對顏色進行觀察、辨認和命名的重要階段。為了讓幼兒挖掘生活中的色彩,我預設了主題活動“彩色的世界”。通過談話活動,我和幼兒決定開展“顏色周”活動,并確定了“顏色周”中每一天的顏色。
幼兒根據當天確定的顏色穿著相應顏色的服裝(這使幼兒重新關注自己每天所穿衣服的顏色,他們還會把自己的衣服按顏色分類);帶上相應顏色的玩具來到幼兒園互相欣賞,并把玩具根據顏色的深淺進行排列(這發展了幼兒對顏色的敏銳性);在幼兒園里、收集相應顏色的東西,比如當天是綠色日,幼兒就將自己發現的綠色的東西畫下來,剪下雜志上的綠色圖案,將自己對色彩的表達表現記錄在書本里。于是,幼兒親手制作的圖書《彩色世界》誕生了。
這項活動不僅讓幼兒對色彩更熟悉、更關注了,而且培養了幼兒對生活、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能力,他們變得更細心、更有心,會為發現了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變化而欣喜。
二、創設環境,提供幼兒展示經驗的平臺
環境是無聲的教師,它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幼兒提供展示自我經驗的平臺。良好的環境創設能夠幫助幼兒全方位地感知一個主題,把日常活動中零散的經驗在特定的主題背景中再現與整合,從而加深對主題的認知,擴展相關的經驗。
如在主題活動“家在上海”中,幼兒好奇以前的上海是什么樣的。于是,我們請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了許多介紹老上海的圖片、服裝和實物等。然后,我們利用這些材料創設了“家在上海”的主題環境——“上海風情一條街”。在這條街上,教師與幼兒共同開設了茶館、扇子店、裁縫店、點心店、小舞臺等,還組織了跳房子、踢毽子、跳橡皮筋、打彈子等民間游戲。在活動中,幼兒充分與環境互動,他們去點心店吃上海點心,去裁縫店看好看的旗袍,在弄堂里做有趣的游戲,體驗著老上海特色的生活情趣。適宜的環境創設起到了保持幼兒興趣的作用,幼兒在區域活動的時候非常投入,專注的時間明顯增加,由幼兒和教師共同創設的環境使幼兒在環境中更有“主人翁”意識,促使幼兒在主題活動中更積極主動。
三、適時介入,引導幼兒獲得有效經驗
在幼兒進行主題探索的時候,經常會因為經驗的欠缺或者能力的不足而使探索陷入瓶頸。要想從幼兒一時的興趣中挖掘出更多的內容,使幼兒能夠保持探索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介入,通過不同的引導方式支持、協助幼兒的活動,為幼兒補充信息,對他們提出新的挑戰,從而使主題活動能夠深入開展,讓幼兒進行深度探索,在過程中實現經驗積累。
“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后,幼兒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宇宙飛船。可是,在過了最初的興奮期之后,我發現幼兒由于缺少對宇宙和宇宙飛船的了解和經驗,他們的探索浮于表面,只能流于設計各種各樣的宇宙飛船。是變換主題還是繼續深入?這時就是教師介入的最好契機了,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需要,但更要引導幼兒的需求。于是,我專門組織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向他們提出了一些問題:宇宙飛船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宇宙飛船可以飛上天?宇航員能洗澡嗎?宇航員在空中怎樣上廁所?宇航員怎么吃東西?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教師有意識地在向幼兒“發難”,幫助幼兒打開新的思路,提出略高于幼兒經驗的挑戰,鼓勵他們去探索。
經過我的啟發,幼兒也想出了很多問題:宇宙飛船降落與飛機降落有什么不同?宇航服有什么用?宇宙飛船是怎樣飛出地球的?宇宙飛船能坐多少人?
有了那么多的新問題后,幼兒的熱情被重新點燃,我就引導幼兒一起收集資料。幼兒從家里帶來了關于宇航員與宇宙飛船的相關報道及相關的雜志,家長還從網上下載了宇宙飛船發射的動畫片,與幼兒一起編輯了關于“神舟六號”的信息欄。幼兒的經驗豐富了,為后續更多話題和活動的展開打下了基礎。
四、利用資源,延伸幼兒的經驗視野
隨著課程外延的擴展,凡是一切可以被利用的人和物都可以被納入到課程和主題活動中。對于各種主題,教師并非總是擅長的,而教師在相關主題領域內的知識欠缺可能會造成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開展不充分、不盡興。而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外來資源的加入可以為主題帶來新的信息,幫助主題活動延續下去,從而擴展幼兒的知識面,讓幼兒的視野越過幼兒園的圍墻,走進這個大社會。
如幼兒很想了解交警這個職業。但是,由于經驗的缺乏,關于交警的討論無法深入。因此,幼兒建議是不是可以去采訪一下真正的警察,來獲取他們想得到的信息。幼兒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讓我非常高興,這表示幼兒自己也在動腦筋尋找各種能幫助他們獲取信息的辦法。于是,我聯系了附近的交警同志,安排了一次采訪活動。采訪中,幼兒向交警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警察叔叔的哨子有什么用?警察叔叔在上班時要小便怎么辦?為什么警察叔叔要站在馬路中間?紅綠燈壞了,你們會及時趕到嗎?警車上為什么有兩種顏色的燈?馬路上為什么有攝像頭?有人喝酒開車,警察叔叔怎么知道的? 采訪以幼兒提問為主,每個問題就是一個知識點。而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這種問答的形式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欲,幼兒從被動地聽轉變為主動地學,而且每個問題都是幼兒所感興趣的,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五、鼓勵創造,為經驗插上想象的翅膀
幼兒經驗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想象中獲得的。幼兒常常不滿足于他們已經獲得的經驗,他們愿意嘗試創造性地把這些經驗給表現出來。主題活動中的一些美工活動因此往往成為了幼兒最為喜歡的活動。我把這些創造性的活動看成是幼兒對他們已有經驗進行藝術化加工、對其未知的經驗進行大膽設想的機會。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科學性并不是最先要解決的問題,幼兒是否愿意去創造經驗則是我最關注的。
如在主題活動“昆蟲館”進行中,幼兒喜歡擺弄昆蟲模型,想開一個昆蟲館。根據幼兒的提議,我搬來了泥土、稻草等材料投放在活動中,供幼兒選擇使用。為了給昆蟲安家,幼兒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1.螞蟻的家——挖螞蟻洞是幼兒的一大愛好,他們為螞蟻挖了一個又一個洞,有糧食洞、哺育寶寶洞、蟻后洞等,并將自己剪畫的螞蟻擺放在泥洞里,有的幼兒還悄悄地在泥洞周圍種上了用牙簽與瓜子殼組合而成的小“蘑菇”。
2.蜜蜂巢——為了讓辛勤的小蜜蜂有個蜂巢,幼兒用泥團揉成一個大蜂巢,蜂巢兩邊“種”上了美麗的“花朵”(是用彩紙與筷子做的),有的“蜜蜂”在“花朵”上采蜜,有的在“蜂巢”周圍為幼蟲寶寶喂食。
3.蜘蛛網——有長管子網、積木網、鉛筆網、皺紙網等(雖然蜘蛛不屬于昆蟲,但幼兒對此有很大的興趣,他們為蜘蛛織的網各不相同,真可謂構思巧妙);更有趣的是幼兒還將“蚱蜢”“甲蟲”也擺在了“網”上。“蚱蜢、甲蟲已被粘在網上,蜘蛛用絲把它們包住了,在吸它們的汁。”(幼兒并不是隨便進行想象,而是把已有經驗融合進想象中,能對自己的創造做出合理的解釋。)
作為教師,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這其中,教師對幼兒的觀察不能少,對幼兒的傾聽不能少,對幼兒的解讀不能少,不然就無法知道幼兒已有經驗是什么,還需要豐富哪方面的經驗,我們能給幼兒提供什么經驗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