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級建造師市政公用工程知識輔導27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02-15
1K411024 了解水對城鎮道路路基的危害
一、地下水分類與水土作用
(一)地下水分類
1.土中水有固、液、氣三種形態,其中液態水有吸著水、薄膜水、毛細水和重力水,其中毛細水可在毛細作用下逆重力方向上升一定高度,在O℃以下毛細水仍能移動、積聚,發生凍脹。
2.從工程地質的角度,根據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又可將地下水分為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圖1K411024)。上層滯水分布范圍有限,但接近地表,水位受氣候、季節影響大,大幅度的水位變化會給工程施工帶來困難。潛水分布廣,與道路等市政公用工程關系密切。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平原地區,若潛水的礦化度較高,而水位埋藏較淺,應注意土的鹽漬化。承壓水存在于地下兩個隔水層之間,具有高水頭補給,以上升泉的形式出露。
圖1K411024地下水埋藏條件與分類示意圖
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控制
(一)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類。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設置各種管渠、地下排水構筑物等辦法達到迅速排水的目的。在有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流危害路基邊坡穩定時,可設置滲溝或截水溝。2012年一級建造師報名時間
(二)路基隔(截)水
1.地下水位接近或高于路槽地面標高時,應設置暗溝、滲溝或其他設施,以排除或截斷地下水流,降低地下水位。
2.地下水位或地面積水水位較高,路基處于過濕狀態,或強度與穩定性不符合要求的潮濕狀態時,可設置隔離層或采取疏干路基等措施。
三、危害控制措施
(一)路基與面層
1.路基結構形式要滿足設計要求,施工嚴格控制基層內的細料含量。在潮濕路段,應采用水穩定好且透水的基層。
2.面層結構其總厚度要滿足防凍層厚度的要求,避免路基出現較厚的聚冰帶而導致路面開裂和過量的不均勻凍脹。如果面層厚度不足,可設置以水穩定性好的砂礫料或隔溫性好的材料組成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