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言行一致,這些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如今卻經常像一條鞭子,抽打著一些教師,尤其是學校的掌門人—校長的內心,因為他們不時要面對一些謊言,甚至自己也要撒謊。
就近入學只是一句謊言
一位小學校長因為所在學校近幾年聲譽持續上升,要求到這所學校讀書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除了按照規定接收學區片內的孩子,大部分學生是憑著各級領導、各個單位、各種各樣的條子來的。
“一個學校的辦學涉及到方方面面,區里、市里哪個部門我們都得罪不起,所以這些條子生哪個都不好拒絕。”這位校長說,雖然每年區教委都會拿出一部分名額分配給各個單位,可是憑各種關系找上門來要額外名額的人還是非常多:“就近入學,不能擇校,只是一句謊話。”
某東部大城市一位小學校長去市里參加規范辦學的工作會,一位領導在臺上大講:“擇校之風應該剎住,禁止擇校。其實現在我市城區內的學校經過布局調整,硬件條件差不多,家長們想擇校到另外一些學校,不過是圖虛名而已。”
但是會議一結束,這位小學校長就被剛從臺上走下來的領導叫住了:“我今年這兒有兩個孩子,你可一定要給我解決。”因為相互很熟,校長開玩笑說:“您剛才在臺上不是說過不能擇校嗎?”結果只能是兩人哈哈大笑。
不收擇校費也是一句謊話
目前,北京市擇校極為普遍,而且擇校費依舊在收,當然哪所學校都不直接這么叫,在給家長開的收據上,擇校費都被寫成“贊助費”“助學費”等,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北京市的海淀區、西城區、東城區一些非常熱門的小學,擇校的學生占到一半以上。一位校長說:“我每年只有6個班,可容納200多個學生,可是要來的學生有將近1000人,那我不收費怎么可能呢?而且先是以‘以權擇校’獲得名額,之后才會談到‘以錢擇校’,所以說不收擇校費也是一句謊話。”
對于人所共知的擇校費,雖然上上下下都知道只是一句謊言,但在面對這筆錢的時候,校長同樣還得繼續說謊。
一位校長透露,針對來自不同部門的財務檢查,對于家長交納的擇校費,要有不同的解釋。比如有的檢查,就不能承認這部分捐資助學款項是與擇校掛鉤,因為如果掛鉤就違反有關規定。但是如果是審計部門來審計,這筆錢又必須要說清楚是擇校學生所交。因為如果來源有問題,審計這一關是過不了的。
“就近入學,能有幾所學校可以做到?你看看我們學校門口每天的車就知道了。”一位校長說:“每天教育孩子誠實守信,但是我們的主管部門卻依舊在說著一些‘謊言’,我們當校長的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跟著撒謊。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義務教育是免費了,可是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享受到這一國家政策?”
教育資源不均衡 校長左右為難
教育資源不均衡曾被指是基礎教育擇校熱、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源,各地也出臺相關政策,投入大量資金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在一些大城市中,甚至是城市與鄉村之間,校舍、教學條件等硬件設施差別縮小以后,擇校熱仍未降溫,因為許多家長看重的是名校師資帶動的教學質量。
針對這一問題,有些地方也推出了一些均衡做法,比如建立教育發展聯合學區、學校共同發展聯合學區等等,但這些名義上的聯合并沒有真正帶來學校之間師資的流動和均衡,也就談不到教育資源的均衡,擇校熱依舊。
“好學校的聲譽是幾十年辦學累計下來的,取消重點校也只是一種說法而已,一所好學校不會因為前面沒了‘重點’二字,教學質量、師資水平就隨之下降,但是如果讓好校長、好教師真正流動起來,擇校熱應該能夠降溫。關鍵是減少上級領導的‘以權擇校’,我們當校長的也好做到言行一致。”一位校長說,現在關于擇校費“黑洞”、小學校長成腐敗高危人群的說法很多,其實根源在于制度上的漏洞和矛盾,以及權力尋租在教育機會上的體現。
這位校長強調,許多社會指責批評的現象,比如說校長貪婪、私設小金庫、隨意使用經費等,也許個別學校存在,但絕不是全部。
2010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我國力爭在2012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這份《意見》還提出,要促進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基本均等,保障學生免試就近入學,有效緩解城市擇校問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推動校長和教師在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合理流動。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