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一般特性和規律的一種概括性的、間接的反映過程。思維活動是使我們在學習中能繼承人類的知識,并能運用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離開了思維活動,感性認識就無法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也無法指導實踐活動。作文教學是一種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課程,思維是寫作的基礎,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想的條理化、理由化的過程,是一種高度的精神勞動。原先的寫作教學都以文章為對象,忽略了文章生成前的思維和構思過程。學生總是順著教師的思路或范文往下接或仿,沒有一個在頭腦中生成文章的高度運思的過程,只有一個記憶與仿作的印象,單純著力于語言文字的斟酌推敲,結果往往是作文內容、形式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更少個性的張揚,創新的火花。如果我們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讓學生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思維,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要讓學生自愿將腦袋活動起來,并以這種活動為中心來進行寫作,即進行思維訓練活動,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寫出好的文章。加強思維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發散思維訓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發散思維就是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看法,體現出不同的思想意義。發散性思維以其獨特性、變通性及流暢性使學生在作文構思時獲得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但要傳授發散方法還應該培養對發散方法進行檢索與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訓練的目的在于讓思維能根據需要按一定的順序向各種方向運動,在發散過程中產生靈感,使寫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可駕馭與可調控。 由一點出發,借助已有信息,讓聯想、想象向各個方向發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也可以通過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點發散;思維可以在對比中展開,也可以在類比中進行。例如,以“水滴石穿”為例,學生通常只想到恒心和毅力,我引導學生分別從“水”“滴”“石”“穿”四個角度寫出不同的構思,結果學生總結歸納出“弱能勝強”或“柔能克剛”;不要輕視“小”;要敢于碰硬;頑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觀點。總之,訓練學生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思維,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作文能否立意新穎,感受獨特;構思時能否浮想聯翩,思緒如天馬行空。這種思維發散活動建立在知識與經驗的積淀上,是思維操作方法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逆向思維訓練
由落地的蘋果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反彈琵琶”的英姑和“倒騎毛驢”的張果老之所以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的“逆”、“反”和“倒”,這就是逆向思維。這種與常理相悖的表現方式與邏輯上的逆向思維有相通之處,把這種逆向思維合理的運用在寫作中,可以收到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表達效果。如古人寫到落花,往往寫得很凄慘。例如“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如果據此立意寫文章,總也擺脫不了悲涼、凄慘的情調,我們不妨反其義而用之,借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句立意,歌頌落花,就能寫出立意新穎的文章來。
在教學中,應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記得在講完《荔枝蜜》后提問:“文章熱情贊美了蜜蜂高尚的可貴的犧牲精神,然而,他是否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呢?你能否由物及人,展開一下思考和聯想呢?”于是學生紛紛發言:“蜜蜂不敢按勞取酬,整天忙碌,到頭來自己的勞動成果卻被別人占有,這不是現代人應持的生活態度”,“蜜蜂太保守,世世代代只會埋頭苦干,缺乏開拓精神,就像過去的農民只靠單一的種田吃飯一樣”,“蜜蜂愛憎不分明,竟好壞不分,什么人都蜇。”學生的這些觀點也許不一定全對,但畢竟打破了單一的僵化的思路,能從多側面考慮,進行逆向的思維,這是應該鼓勵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很多成語、俗語、慣用語的含義陳舊了,所存的觀點過時了,看法有片面性。因此,那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概念、觀點、看法,也隨著社會而變化和更新。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構思上標其新,立其異,采用逆向思維,以適應時代的需求。例如“班門弄斧”,有時,不可在“班門前弄斧”,否則,遭人嘲笑,但有時,還得“弄斧”到“班門”,不然,將永無表現,豈不委屈自己。又如“看風使舵”,用在形容那些油腔滑調世故之徒,太形象不過了,那種靠看別人臉色來決定自己行動的人,實在太可鄙了。但是,如果不是為了逢迎,而是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機應變,采取相應的對策,這不正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嗎?這又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如何看風,怎樣把握大方向,倒是很有文章可做的。
總之,逆向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如果在作文教學中加以有目的的訓練,就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比較異同訓練
比較就是把各種事物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就是找同中之異,異中之同。著名的語文教學法專家張壽康教授曾說:“ 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他還指出:“比較閱讀是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中學語文教學來說,開展比較閱讀的訓練是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自覺的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增大教學容量,提高閱讀效率,而且可以培養鑒賞評價能力,提高寫作的能力。
如在教學孫犁的《荷花淀》中分析第一場景“月夜話別”水生嫂對水生的不舍之情但又顧全大局挑起家里的重擔時,與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中少婦今日見春色生幽怨,無限悔恨當初讓丈夫從軍覓封侯。同為丈夫征戰的兩位女性,兩個不同時代兩個女子表現出來的思想境界卻大不同。通過比較,學生更深刻理解抗戰時期女性的思想境界之高,并很快分析概括出抗戰時期的水生嫂那顧全大局的新女性形象。
又如在對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莫泊桑的《項鏈》的教學中,我拿日本作家星新一的結尾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誘拐》,導入《項鏈》的結尾特點,并引發學生思考《項鏈》中結局項鏈是假的是否合理,文中有暗示否?學生在這樣的比較閱讀中,大受啟發,不僅提高學習興趣,也使思維更靈活了。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比較法教學,并堅持不懈,將會增強語文課的文學品位,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深刻、敏捷、靈活,對于提高寫作能力有很大益處。
四、想像思維訓練
想象思維,是一種形象思維,是以記憶的表象作基礎,對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作文教學必須誘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引學生入特定的情景,使信息紛呈并互相溝通以造成最佳的“思維態勢”,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 想像思維可以通過情節續寫、內容擴寫進行訓練。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皇帝的性格進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畢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學們有的想像皇帝受騙后惱羞成怒,派人捉拿騙子,但騙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騙后遷怒于小孩,將他抓來并責問他為何要說真話,顯得昏庸至極……又如《賣炭翁》,課文只概括地寫出了賣炭老人的外貌、心理、行動,由此,我就讓學生把賣炭翁的這些內容放到某個完整的事件中去,加以具體的描寫刻畫,要求學生在課文中零碎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想象,補充、擴充賣炭翁的身世、遭遇。以進一步了解賣炭翁其人,認識造成賣炭翁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這樣的寫作練習,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思維。 還可以結合補寫,激勵學生思維。 在中學語文課本里,由于作者構思、裁剪等需要,往往留下藝術“空白”或跳躍情節,催人想象補全;或造成懸念,令人掩卷遐思。對這些課文中沒有提及的“空白”,教師要激勵學生想象思維,展開合理恰當的想象。如《小桔燈》中,作者問小姑娘:“你爸爸哪去了?”小姑娘說:“爸爸外面去了。”下文補敘交代她爸爸由于給山下醫學院的學生送信而被抓去了。根據這一情節,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她爸爸被抓后是如何表現的?其結果如何?再則,文章最后說:十二年后小姑娘的爸爸一定回來了吧!她們全家都好了吧!可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這樣的寫作練習,能突破傳統的單向思維習慣的框框,使思維別具一格。
通過思維訓練,使學生的思維活化,進而在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激發感情,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之中,并通過互改活動使文章寫得更好。這就變以往過分注重寫作技法指導為重視作前信息、情感、方法的儲備,使學生的習作進入厚積而薄發的狀態。作文就變成了學生把心中想說的話表達出來而已,這時就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并且,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使寫作的題材更為寬泛,除了寫活動內容,還可寫文章產生的過程與收獲體會等。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