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2015北京印記之深化教育改革
去年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4.06%
“十二五”成就
0-3歲嬰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網絡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毛入學率繼續保持在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9%。全市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比例達50%以上,居全國首位。
基礎教育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進一步縮小。北京市16個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評估,就近入學已成為首都義務教育新常態。
政府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強化,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能力大幅提高,“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與運行機制不斷完善,中小學建有自己網絡學校的比例達95%以上,廣大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明顯提升。
2015年 初中就近入學率提高12.9個百分點
1、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2015年全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為94.06%,初中就近入學比例為90.6%。
各區結合2015年深化教育改革總體要求,通過學區制、集團辦學、九年一貫制等多種方式,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在學區內、集團內、對口直升,或在九年一貫制學校內,探索場地和教育設施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優質師資流動、人才貫通培養的機制。其中,東城區通過推進學校深度聯盟建設、探索九年一貫制學校實驗模式、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實施初中雙優建設工程等多種措施,全面推進中小學品牌建設,努力實現優質資源全覆蓋。西城區優化辦學模式,大力推進教育集團辦學,將全區教育集團規模擴大到17個,覆蓋全區65%以上中小學,集團內各學校在辦學理念、教育教學、學校文化、師資共享等方面融通,有效擴大了優質資源的覆蓋面。
以信息化手段推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2015年,以師生教育消費需求為導向,本市提供數字化優質課程和在線教育服務,開通北京數字學校云課堂,優化近2萬節名師同步課、主題微課,支持中小學開展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新教學方式研究;與作家、科學家和名師合作開發了《我們身邊的京劇》、《讓我們在“做”中學歷史》等10門混合式課程。空氣重污染學生停課期間,全面向京津冀地區開放課程和資源,短短三天,90多萬用戶訪問了北京數字學校網站和電視,訪問量達到400萬次,平均訪問時長為3.5個小時,其中15%的用戶來自津冀地區。
2、助力中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實施“一十百千”工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個學生在中小學學習期間至少參加一次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分別走進一次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至少參加十次集體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觀看百部優秀影視作品、閱讀百本優秀圖書,學習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和優秀品格,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千余個具備相應社會資源的單位培養和聘用千名課外輔導教師。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課時在社會大課堂輔導完成。
啟動實施“中華傳統文化素養提升”項目。廣泛開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活動。
探索構建北京市“1346”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的特色模式。2015年啟動北京市校園足球教師培訓計劃,首批培訓中小學體育教師500名,首批引進阿根廷足球青訓專家5名。建設了北京崇文小學、西藏中學等34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中古友誼小學、三里屯一小等200所北京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全面啟動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2015年9月新學期開始,北京市面向社會公開征集200家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企業、社會團體等類型資源單位提供851個活動項目,為全市初中學生提供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3、啟動高校人才交叉培養計劃
去年本市正式啟動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首次啟動“雙培計劃”、“外培計劃”和“實踐創新培養計劃”等招生培養方案。
其中,“雙培計劃”就是由北京市屬高校與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養優秀學生,參加“雙培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共40所,涉及專業128個,學生1807人。
“外培計劃”是由北京市屬高校與海(境)外名校共同培養優秀學生,參加“外培計劃”的北京地區高校共12所,涉及海(境)外高校26所,共47個專業,涉及學生559人。
“實培計劃”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由大學生畢業設計、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高等學校實驗教學開放共享三部分組成,目的在于進一步創新高水平人才培養機制,深入實踐育人綜合改革。作為北京教育領域推出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雙培計劃”和“外培計劃”惠及本市所有戶籍生源,由于招生名額采取平均方式分配,高中生源相對較少的遠郊區將獲得更多“紅利”。據統計,僅門頭溝、延慶、密云三個遠郊區,2015年就有274人成為“雙培”“外培”計劃的“幸運兒”。“外培計劃”、“雙培計劃”不僅僅給學生機會,也減輕了家庭負擔,更加凸顯“老百姓的實際獲得感”。
4、探索職業人才貫通培養新模式
北京探索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實驗新模式,該項目錄取的初中應屆畢業生,經過七至八年的學習,可獲得國外應用技術大學或市屬高校頒發的本科學歷證書。瞄準高端產業實施貫通培養。貫通培養學校招生專業方向多達55個,都瞄準了首都高端產業,且與未來5年首都大力發展的高精尖產業有關,如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精密高效智能加工技術、智能化網絡系統調節與控制、生物醫學檢驗技術等。
“十三五”展望
教育供給更加優質而富有特色
到2020年,形成公平普惠、優質特色、靈活創新、開放有序的首都教育體系和學習型城市,構建以人為本、普惠便利、富有活力、法制健全的教育治理環境,全面完成《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各項任務,全面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教育事業發展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更加普惠便利;教育供給更加優質而富有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靈活多樣;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具有活力;教育輻射能力持續提高;教育法制體系更加健全。
素質教育
堅持育人為本和立德為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育人環境,加強價值觀教育,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水平,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實踐育人體系。
基礎教育
多種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提升學前教育服務保障能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全面加強特殊教育,做好民族教育和地區教育支援工作。
職業教育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學生成長渠道。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辦學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國際合作,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
高等教育
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社會貢獻力。促進高等教育提高水平凝練特色,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和結構,增強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
終身教育
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服務全民學習,提升終身教育質量。
民辦教育
依法管理,規范發展。推進民辦教育適應需求、內涵發展。完善民辦教育公共財政扶持政策。加強民辦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民辦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的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優化首都教育對外交往格局,提升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水平,提升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完善教育外事管理體系建設。
2016年 持續擴大幼兒園學位供給
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和教育設施專項規劃,健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體制機制。
落實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擴大幼兒園學位供給。
全面落實北京市《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提高北京市義務教育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提高對“有學上”和“上好學”的保障水平。落實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深化“五年一貫制”高職改革,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施北京高等學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推動北京學院試點建設和學分制改革試點,推動北京地區高等學校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推動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啟動北京高校高精尖項目。
持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和課程教學改革。鞏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成果,進一步提高就近入學比例。廣泛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展開放性科學實踐教學和體驗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動手能力。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構建“一街三園”的大學生創業體系。進一步提升教育開放水平,深入推進“留學北京行動計劃”,吸引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來京留學。做好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創新試點。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