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那些跟孩子“親密無間”的父母,常常徹底廢掉了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沒法獲得健康的發展,在心理甚至身體上都變成病號。為了孩子,你得有意識地離孩子“遠”一點。
讓孩子適時“滾”出媽媽的被窩
如果孩子5歲了還跟你睡一張床,還要跟你擠一個被窩,那么是時候讓他/她“滾”下去了。
如何睡覺,這里面暗藏著家庭關系的重要信號。
如果你家床上經常睡三個人,或者干脆是爸爸讓位給孩子,自己睡沙發,這可能預示著你的家庭關系比較混亂。
爸爸在家缺乏應有的地位,那么他自然也很難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當然,這更是暗示出孩子跟媽媽過度糾纏,過于親密了——如果一個孩子不愿意跟媽媽分開,就是要跟媽媽睡在一個床上,他/她是沒辦法獨“立”起來的
所以,遠子第一步:盡早讓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而不是黏在媽媽的被窩里。
如果你很難把孩子從你們的床上弄到他/她自己的床上去,這可能已經在提醒,之前你和孩子的關系過于“近”了,需要你有意識地拉開點距離。
媽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1、媽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影響
“媽媽這么辛苦,你還這么不聽話!”……
“再不停下來,我生氣了!”……
“不要惹我發火!”……
孩子好像是我們的情緒主宰,我們成了奴隸。
當他們表現“好”的時候,我們情緒好上天;當他們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感覺都看不到天日。我們的情緒好壞,就隨著孩子上下起伏。
影響是相互的,我們也把孩子變成了奴隸,為了讓我們高興,他/她可能就放棄了自己的樂趣,努力要表現“好”,因為那是我們喜歡的。
情緒也成了我們控制孩子的武器。不過,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奴隸心里沒有不滿,所以有時候孩子又莫名其妙地跟我們作對,把我們氣得半死。
2、母子間的糾纏,說到底是情緒上的糾纏不清
特別容易跟孩子糾纏不清的媽媽,通常都是焦慮不安型。
也就是說,孩子那些讓她生氣、發火、擔心的事……換作是一個安全型的媽媽,可能完全不覺得是什么問題。
焦慮不安型的媽媽,也受不了孩子情緒低落,孩子成長本來就是苦樂參半的事,但她們特別想孩子“高高興興的”,如果孩子遇到一點不高興的事,她們就如臨大敵,無法忍受。
媽媽們情緒的過度反應,常常讓孩子誠惶誠恐。
而一個看起來特別溫和善良慈祥的媽媽,可能是最容易緊張和膽小的媽媽,她們為了避免沖突,常常過度放縱孩子,養出無法無天的孩子。
3、媽媽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拉開一段距離
所以,一個媽媽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拉開一段距離,不要讓孩子為你的情緒負責。
這是你最負責的態度,避免將自己的問題強加給孩子。你能做的是:
a。記住你的性格是養育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b。在你的情緒反應過度時不要“教育”孩子。
情緒狀態中我們多半會失掉些自我的正常功能,這個時候你是無法“教育”孩子的,不過是發泄而已。
c。自我成長,改善自己的情緒困擾,不讓它障礙你做媽媽的能力。
當你樹立了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榜樣,你才能教會孩子為他/她的情緒負責。教學相長,共同“提高情商”。
遠子,遠到多遠?
遠子,不是說把你的孩子扔得遠遠的,你跟他/她劃清界限,各自不相干,讓他自生自滅。那樣“遠”子,孩子會向你討債的。
焦慮不安型的媽媽根本無法跟孩子分離,親子不如遠子這句話,更多是為她們說的;即便她們牢牢記著“遠”,跟孩子的距離也比較近,需要掙扎和努力才能做到“遠”。
假如你是回避型,本來就不喜歡太過親密的人際關系,你跟孩子的關系已經夠遠了。
回避型媽媽會干脆把孩子扔給老人或者保姆,把孩子送進全托的幼兒園,孩子哭鬧得再厲害都懶得搭理,讓孩子自己收場……
焦慮不安媽媽需要學習才能做到的事,對回避型媽媽來說易如反掌。問題是,她們無法跟孩子建立安全的情感聯接。
那么你需要做些努力,跟孩子靠得近點:花更多時間跟孩子相處,特別地多為孩子做些事,給孩子買禮物,多多抱TA,學習對孩子的情緒更敏感些……你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親密。
遠和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它意味著媽媽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成長、變化和需要,承受住焦慮擔心,逐漸放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允許他長大,允許他不需要媽媽,允許他犯錯,冒險,離開我們,成為他自己!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