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解數學題。解完一組簡單題目后,研究者給了每人一句反饋。對一些孩子贊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然后,研究者給孩子們更困難的一組題目。
因為聰明而受到贊美的孩子會更擔心失敗,他們傾向于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贊美他的天賦,居然會打擊自尊。
乍一聽這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但細細一想,又很符合我們的經驗。
雖然贊美讓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種評價。它把人捧到極高處之后下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很可怕。當孩子受到贊美之后,他們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這種贊美,會為此平添不少壓力。出于壓力,孩子們會更愿意重復相同的動作:“既然我這樣做了就是好的,為什么還要冒險去嘗試更多的可能呢?”
學會“不評價的交流”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么,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
一個不評價的老師,會這樣問學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發生了什么呢?”
而一個評價性的老師則會說:“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業?”
前者是在關心一樁事件的發展過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訓誡。
后面這種情況下,老師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關心對學生的定性,而這件事他已經做到了,“承認吧!你就是個差學生。”仿佛是這樣的潛臺詞。可以嗅到明顯的拒絕氣味。如果你是這個孩子,只要低頭認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多說。
通過前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則會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許這個學生遇到了一些麻煩,也許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這種行為傳達某種態度,或者還有其它的什么可能。
當我們采用一種非評價的立場時,就等于為這些信息的流通創造了空間:“說吧,讓我看到它,我對你經歷的這些事感到好奇。”你無須辯解,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這就是我們此刻關注的。
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
通過不帶有評價的交流,我們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經驗的描述看上去最簡單,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對于事物的認知和相互確認,遠遠比哪怕挖空心思給出的“贊美”更能表達出重視。
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你注意的是具體的過程。這些話里沒有褒貶,但他們會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見了。他們會樂于跟你討論,也會更有興趣繼續做下去。
贊美孩子并不總是有好處的,這取決于我們關注的是否是他們的努力。下一次表揚之前稍微思考一下,這樣的表揚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吧。
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