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學業規劃與個人發展學(十四)(5)
五 均衡教育,新時期的大鍋飯
近日,即將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義務教育法草案》提出了取消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稱謂,目的很明確,就是減少各類教育資源間的差別。其實早在去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均衡教育發展的有關文件,其基本精神是取消各類教育資源之間的差別,從而讓每個學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服務。當時,我就撰文指出,均衡教育既無必要,又無可能(見拙作《無差別教育是解決“擇校費”的良方嗎?》)。現在,我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為什么呢?因為根據教育均衡化的相關理念,政府給學校的投入都一樣,干好干壞一個樣,那么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又在哪里呢?英國思想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過,不論在哪種職業,操這職業的大部分人所作努力的大小,與這種努力的必要性是成正比的。就教師而言,如果無論干得好壞,拿到的薪水都一樣,他又為什么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呢?可見,教育均衡化正在淪為新時期的大鍋飯和平均主義。教育服務說到底也是一種產品,如果都生產的是一種性能、質量、品種、花色完全一樣的產品,那么如何滿足公眾對教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沒有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又如何生產得出多樣化的人才,沒有多樣化的人才,社會經濟又如何協調地發展?
均衡教育觀念的提出是緣于愈演愈烈的擇校風。主流觀點認為,擇校是因為學校有差別,如果沒有了差別,擇校也就無從談起。這能解決問題嗎?筆者認為這是一種一廂情愿的想法,因為家長有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沖動,就即使學校之間沒有了差別,他們依然會選擇優秀的老師進行教育服務,擇校將演變成為擇師,擇校費也將成為擇師費。所以,造成擇校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及家長錯誤的成才觀。這一成才觀錯在哪里呢?這就是把大學生等同于人才,大學畢業才算同時也就算是人才。用數學術語講,大學畢業成了人才的充分必要條件,發展到現在,成才的充分必要條件變為名牌大學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這在認識上違背了客觀現實。帶有很強的片面性。因為從現實來看,學生的天賦是千差萬別的,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顯然,沒有考上大學的不見得就不是人才,而考上大學也不見得就是人才。換言之,考上大學既不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而我們主流觀念卻認為考上大學就是成才的充分必要條件。正是由于這一錯誤認識,我們的社會及其家庭才一不顧及孩子的具體特點,二不考慮社會的客觀需要,都要求學生爭取考大學、考重點大學、讀研究生以至博士等。這樣以來,廣大家長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為此,才有了中小學生負擔沉重,家長才有了追求重點學校的沖動,也才導致了擇校問題的屢禁不絕。同時,它還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大量的學生去考高中上大學,結果畢業后卻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單位需要的一線技術人才無法滿足,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由于生源不足而發展受阻……。因此要根絕擇校風,必須徹底扭轉社會主流觀念對成才及用人上的錯誤認識,而不是取消教育資源間的差別,實現教育的均衡化。
哲學上講,平均、平衡是相對的,而不平均,不平衡是絕對的。從教育資源來看,我們可以通過加大投入實現教學硬件設施的相對平衡,但師資力量如何做到公平呢?況且,由誰來評價師資水平呢?由政府還是由學生及其家庭?因此,筆者認為,均衡化教育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就教育服務這種產品來看,有差別是正常的,關鍵是要保證每一種教育都合格,每一個求學者(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求學者)都上得起學。打個比方,合格的教育資源是普通電視,而優質教育資源是高清電視、數字電視,那么,我們要做的是讓所有的人都買得起普通電視,至于有人愿意花更多的錢買高清電視、數字電視那是他自己的事。
當然,教育具有公益性,政府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應該完全負擔經費,就是非義務教育階段也要負擔一定的教學成本,但在經費的劃撥上應當進行改革,應當學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教育券制度,就是政府并不直接向學校撥款,而是將這種款項以教育券的形式發給學生及其家庭,學生及其家庭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各個學校的辦學質量選擇在哪所學校求學,學生報到時將教育券交給學校,學校再拿著教育券到政府處申領撥款。這樣,為了獲得更多的教育撥款,學校就會千方百計的吸引學生,它們首先就會在教學服務上展開競爭。從而保證學校辦學效率的提高和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激發。
(責任編輯:李書信)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