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程  書店 學校  題庫 論壇  網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鄭州 | 天津
 考研網
 考試動態  報考指南  考研知識: 資料下載|考研經驗|院校招生|專業碩士|考研輔導  考研教材  考研論壇 
 數學: 真題|模擬題|學習指導|講義輔導  英語: 真題|模擬題|學習指導|講義輔導  政治: 真題|模擬題|學習指導|講義輔導  專業課試題  網絡課程  在職研
地區信息

考研政治高頻考點突破之馬哲五

作者:   發布時間:2009-05-12 10:16:18  來源:
  • 文章正文
  • 網校課程
  • 資料下載
  • 圈子話題
  • 論壇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1.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分析] 地理環境、人口和生產方式是構成社會運動的基本的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總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天然富源,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對社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它的開發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時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保持適當平衡時,才能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當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時,就會造成各種危害,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當代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地理環境的優劣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它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也不能說明社會形態的更替。相反,地理環境的作用還要受社會條件,特別是生產方式的制約。
  人口因素是指從事生產和自我生產的人們的總和。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和人口生產是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為了充分發揮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必須對人口實行有計劃的調節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質量。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一起構成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人口生產本身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自然界和人口只有通過生產方式才能轉化為社會的要素。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首要條件,是歷史的發源地,生產方式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第一,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社會這一特殊機體的物質擔當者;第二,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第三,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歷史,歸根到底是物質生產的歷史,是生產方式更替的歷史。
  人類社會是由自然而來又對自然進行著能動改造的物質存在形式,如何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始終是人類所面臨的永恒主題。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是既聯系又區別的兩種物質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運動規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社會的實踐本質
  [分析] 如何理解社會的本質,這是歷史觀的核心問題。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是對人類社會本質的科學揭示。這是因為:(1)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其自身意識的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2)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的三種類型即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和創造精神文化的實踐,分別構成了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對象化為社會結構。(3)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發展主要是社會關系的變化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而社會關系、社會結構正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和實踐得以進行的自為存在形式,所以人的實踐活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確認實踐是社會的本質,就是要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把社會“當作實踐去理解”,考試大祝你成功。
  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的根本點在于,從生產實踐的內在結構既生產方式去理解和解撥社會結構。生產方式決定著政治結構、觀念結構以至整個社會結構,從而形成了已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有機體。
  2.社會的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是指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分析] 在社會結構中,經濟結構是具有基礎性的結構,它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觀念結構。社會經濟結構是指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結構所反映的內容是生產關系、經濟關系,表現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有機體的骨骼系統,是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經濟結構的功能,一是它以一定的形式把生產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使之由可能的生產力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并對生產力產生反作用;二是它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的現實基礎。所以經濟結構又稱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對應。
  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性。科學技術與生產力
  [分析] 生產力是指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在哲學上,生產力是標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范疇,它表示人和自然的關系。生產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其構成要素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實體性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一類為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學技術、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鄧小平發展了這一觀點,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科學技術在現代生產和經濟增長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它從本質上體現著科學、技術和生產的內在結構的根本變化;它反映了從科學向技術和生產轉化的周期大大縮短,以至可以把科學技術看做直接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江澤民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這是對馬克思、鄧小平的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在當代中國要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技現代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生產力在本質上是人與自然之間實現物質變換的過程,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質力量不斷對象化,自然不斷被“人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體力,自然規律被同化為人的智力的過程。生產力的這一本質決定了生產力的特征,即生產力具有物質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生產力是一種既得的物質力量,它既是前人實踐活動所創造的客觀結果,又是人們現實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出發點。生產力是一種社會力量,它是以勞動者的協作、分工為中介而形成的。生產與需要的內在矛盾決定生產力總是要發展的,它隨著人們歷史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現實的生產力是呈現多層次的動態系統,包括先進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產力。先進生產力是集中體現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并以此為標志的社會生產力。先進生產力是一個相對的、歷史的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先進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人類歷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過程。我們要順應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努力掌握科學技術,銳意改革,勇于創新,做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
  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分析] 生產關系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它集中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每一種生產關系的建立和改變,都同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力狀況相聯系,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也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關系。人們可以改變生產關系,但改變生產關系也不是隨意的。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產品分配關系三個方面,它們體現在社會生產全過程,即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人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它構成全部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基本性質和特征。在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存在多種生產關系,其總和組成社會的經濟結構,但決定該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是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

 3.社會的政治結構
  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及其構成要素
  [分析] 社會的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它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院、監獄等實體性要素和關于政權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急規程等制度性要素。由于政治結構是建立在經濟結構的基礎之上,所以又稱政治的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是人們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并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并為經濟基礎服務。
  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分析] 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國家政權是核心。國家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國家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暴力機關(工具)。國家的職能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職能表現為政治職能、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對外職能主要是組織國防,防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調整國與國的關系,保護本國的根本利益。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最新類型的國家,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統一,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4.社會的觀念結構
  社會的觀念結構與意識形態
  [分析] 社會的觀念結構又稱思想的上層建筑或觀念的上層建筑,它是由各種意識形態組成的有機系統,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點、藝術思想和哲學等社會意識形式及其聯結方式。在社會的觀念結構中,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有其不同的內容和作用,但它們的基礎和來源都是社會的經濟結構,所以,當它們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時,必然是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觀念結構。
  意識形態的本質、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
  [分析] 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范疇。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是相對應的哲學范疇。社會存在包括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社會意識則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以及人類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及其過程。在社會意識諸形式中,那些反映經濟基礎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稱為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體表現在:(1)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存在,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具體的,抽象的意識形態是不存在的。(2)意識形態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意識形態是歷史的,永恒不變的意識形態是不存在的。(3)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超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不存在的。(4)在一個社會里,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因為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統治地位。
  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存在,但它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現在:(1)意識形態的變化發展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現為超前或滯后兩種情況;(2)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3)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意識形態能動的反作用集中體現在意識形態維護或批判現實社會,調控社會和人的活動這兩大功能上。
  文化的本質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態。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分析] 文化是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在內的復合體。文化的本質即人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歷史過程中,賦予物質和精神產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動,是人類所創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人化的形式、社會的性質和多樣的形態是文化的一般特征。文化具有知識傳承功能,對人的教化、培育功能,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功能和提升、規范人類認識過程的認識功能。先進文化是指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和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文化。在當代中國,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并吸取外來文化精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引導人和社會全面發展。
  人類社會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的有機統一體,人類文明也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構成的統一體。“三個文明”是互為條件、互為目的、互相促進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要求。

熱門資料下載:
考研最新熱貼: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報考直通車
 
報名時間:2010年10月10日——10月31日網上報名,
11月10日——11月14日現場確認。
報名地點:報名地點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一般在高校設報名點。
考試時間:2010年1月10日、11日初試,3月試復試。
                       MORE>>
                       更多>>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看日本中文字幕不卡 | 中文字幕国产AV | 色婷婷久久综合极速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五月天在线精品老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