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忘記昨天,也不要癡想明天,明天是一個未知數,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費在未知的事上?想著明天的種種,今天的時光也白白流失了。祈盼今早的太陽再次升起,太陽已經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嗎?我能把明天的金幣放進今天的錢袋嗎?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嗎?明天的死亡能將今天的歡樂蒙上陰影嗎?我能杞人憂天嗎?明天和昨天一樣被我埋葬,我不再想它。 以下各項最能概括本段文字的是( )。 A.要把未來的事和過去的事通通忘掉,因為想它們都沒有什么意義 B.不要癡想明天,因為未來的事今天無法做到,去癡想只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C.如果保留在對明天的幻想,我們將不會再有歡樂,時間也會白白流逝 D.我不會去想明天的事,我要將記憶和理想全部排斥 2. 雖然他的史書彪炳千秋,但司馬光在北宋的政壇上并不出色,這倒不能怪他,因為北宋的整個政治就乏善可除,缺乏氣度。然而,他的頑固卻讓人不禁咋舌,王安石的新法在他的固執下最終黯然收場,最富有喜劇色彩的是,即使到臨終前,這位溫文正公居然還會為兩條新法未被廢除而耿耿于懷,死不瞑目,其心志之“堅毅”,即使同為守舊派的蘇軾也大搖其頭。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某種思想而至死不渝者不乏其人,但像司馬光這樣頗富戲劇色彩的為了“錯誤”而頑固、志向竟無絲毫波動的并不多見。 以下各項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 A.司馬光的史書寫得很不錯,但由于政治才能不足,所以在政壇上的表現不怎么好 B.蘇軾和司馬光一樣都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但并不完全認同司馬光的態度 C.說司馬光之死具有喜劇色彩,說明他的死亡是大快人心,符合歷史進步潮流的 D.司馬光堅毅的心志即使用在了一個錯誤的堅持上,在今天的人看來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3.“兼相愛,交相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中理論最簡潔、倫理色彩最濃厚的思想光華。建立在人性知恩圖報感情基礎之上的“愛人者必見愛也”的觀點以人類利益相互滿足為前提,用“相愛”來偃武止戈、謀取和平,與源自基督教教義的“博愛”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使得墨子學說成為諸子百家思想中最易為西方人理解和接受的部分。 下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墨子學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時期提出的 B.源自基督教教義的“博愛”與墨子思想有相通之處 C.“兼相愛”以“交相利”為實現前提,以人性中有知恩圖報感情為基礎 D.“兼相愛”的思想在當時達到了偃武止戈、促進和平的目的 答案及解析 1.B.本文的重點在于討論“明天”,對于昨天只是一個附帶提及的信息,不能概括進文章主題內,所以A、D不正確,C項“不會再有歡樂”的說法文中并沒有提到,屬于超文意概括。 2.B.A錯誤,從第一句話知道,司馬光在政壇上表現不好,不是由于個人原因,而是整個政治背景的不佳;C錯誤,文中并不能體現出對司馬光之死的評價傾向;D錯誤,超出文意概括,而且從作者調侃的口吻可知作者并不贊同司馬光的所作所為。 3.D.“兼相愛”的思想目標是偃武止戈、謀取和平,但有目標,并不意味著目標的實現,D項所述與原文意思不一致,故選D. |
公務員精講班輔導 |
主講老師 |
課時 |
學費 |
論壇 |
報名 |
|
---|---|---|---|---|---|---|
行政能力測驗網絡輔導 | 伊強 | 30 | ¥300 | |||
申論網絡輔導 | 陳亞菲 | 30 | ¥200 | |||
公務員面試指導網絡輔導 | 張玲莉 | 10 | ¥200 | |||
學費:《行政能力測驗》300元,《申論》200元,《公務員面試指導》200元; |
熱門資料下載: |
公務員版塊列表: |
公務員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盧雁明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國考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精選五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國考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精選七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07-09年公務員考試行測命題趨勢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題型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行測判斷推理題備考指導 |
·綜合基礎知識:中國文學常識大全下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分析與備考策略 |
·公考行測出題頻率最高題型:細節推斷題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言語理解與表達備考 |
·閱讀經典難題解題技巧演示 |
·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技巧之因果式 |
·2010年國考言語理解與表達具體特點 |
·言語理解與表達強化訓練題二 |
·言語理解與表達練習題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