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專題: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一、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一)外國列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1.《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擴展在華經濟勢力。 2.外國在華投資規模急速擴張,鐵路、礦山的利權成為列強掠奪的重要目標。 3.1904-1905年日俄戰爭后,俄國將所攫得的中國東北南部一切權益“轉讓”日本。 4.英國侵入西藏地區。 5.德國企圖將勢力延伸到原屬英國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 (二)社會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1.清政府為支付對外賠款和對內搞“新政”的費用,1901-1911年10年間財政開支激增4倍,人民負擔加重,激起了民眾的普遍反抗。 2.人民群眾的反洋教斗爭,農民、手工業者的抗捐、抗稅、抗租和搶米斗爭,工人罷工斗爭,少數民族與會黨的起事等層出不窮。 3.發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貨等愛國運動以及收回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等。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產: (一)清政府于1901年4月設立督辦政務處,實行“新政”: 1.改革官制,整頓吏治。1901年7月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門。 2.改革兵制,訓練新軍。各省籌建武備學堂,裁汰綠營和防勇。 3.改革學制,提倡新學。從1906年起廢除科舉考試。 4.獎勵工商,興辦實業。頒布《商律》,獎勵興辦實業有貢獻者。 (二)預備立憲騙局: 1.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 2.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一個學習日本實行君主立憲的憲法,但又規定了9年的預備立憲期限。 3.預備立憲沒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1)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延續其反動統治,而不是真正要尋求革新。(2)清政府遲遲不答應資產階級立憲派提出的關于速開國會的要求,還鎮壓了立憲派的國會請愿運動。(3)借立憲之名加強皇權。1911年5月責任內閣成立時,國務大臣13人中有9人是滿族,而滿族中皇族又達7人,因而被譏為“皇族內閣”。這不僅引起立憲派不滿,而且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漢族官僚同滿族官僚的矛盾。 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 (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是民族資產階級: 1.民族資本主義在20世紀初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2.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相聯系的社會力量有了較大的發展。 3.民族資產階級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經濟利益的維護者。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干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1.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清政府興學堂、派留學生而逐漸形成。 2.他們接觸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深感民族危難深重。 3.在群眾斗爭推動下,他們走向清政府對立面,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有哪些? 一、孫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一)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嘗試采取和平手段推進中國變革與進步,但沒結果。從此放棄改良,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路。 (二)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1895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 (三)發動武裝起義: 1.1895年10月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但由于事先走漏消息而失敗。 2.1900年10月孫中山發動惠州起義,歷經半月而失敗。 (四)1904年孫中山發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問題。 二、資產階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 (一)著書立說,傳播革命思想: 1.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2.鄒容:《革命軍》。 3.陳天華:《警世鐘》和《猛回頭》。 (二)成立革命團體,進行反清斗爭: 1.華興會:以黃興為會長的。 2.光復會:以蔡元培為會長。 3.科學補習所。 4.岳王會。 (三)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中國同盟會: 1.成立時間和地點: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 2.領導: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實際主持日常工作。 3.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機關報:《民報》。 三、三民主義學說: (一)提出: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 (二)內容: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二是變“次殖民地”的中國為獨立的中國,并明確將民族主義和民族復仇主義區分開來。民族主義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統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但它沒有明確的反帝主張,也沒有明確地把漢族軍閥、官僚、地主作為革命對象,從而給了這部分人后來破壞革命以可乘之機。 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孫中山指出,革命者打倒滿清政府,從驅除滿人這一方面來說,是民族革命;從打倒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方面來說,是政治革命。民權主義的提出,為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國方案,在理論上解決了當時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決的革命目的問題。但它沒有明確廣大勞動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也難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權利。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核定地價,按價征稅,漲價歸公,按價收買。孫中山鑒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社會問題,試圖探討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既使中國走向富強,又可避免兩極分化,貧富懸殊,“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但是民生主義沒有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難以成為發動群眾的理論武器。 (三)意義: 1.提出了一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 2.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了革命思想傳播和革命運動發展。 四、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一)論戰雙方:1905-1907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輿論陣地展開論戰。 (二)論戰內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這是論戰的焦點。(1)改良派竭力為清政府的民族和階級壓迫政策辯護,認為中國只可改良、立憲。(2)革命派控訴清政府賣國媚外的罪行,強調救國必先推翻清王朝;認為革命是療治社會的捷徑;革命付出犧牲,換取歷史的進步;革命就是為了建設,破壞與建設是革命的兩個方面。革命派還反駁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會招致天下大亂和帝國主義干涉的謬論。 2.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1)改良派認為中國國民沒有享受民主權利、當“共和國民”的資格。(2)革命派認為當代中國不是“國民惡劣”,而是“政府惡劣”;自由、平等是人類的本性;革命本身就是啟發民智的方法。 , 3.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1)改良派反對土地國有,反對平均地權,竭力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2)革命派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弊病百出,必須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歸國有,以解決民生問題。 (三)論戰意義: 1.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參加到革命的行列。 2.使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為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斗爭奠定了思想基礎。 (四)論戰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不僅不敢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帝口號,反而希望爭取帝國主義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對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其方案也不十分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對封建主義聯系起來,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3.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怎樣覆滅的? 一、黃花崗起義: (一)1911年4月27日,在黃興帶領下,120多革命志士在廣州起義。 (二)失敗后遇難者有72人被葬于廣州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 二、關系民族權益和個人利益的保路運動: (一)1911年5月清政府為了籌集借款,宣布“鐵路干線收歸國有”,并將粵漢、川漢鐵路的路權出賣給帝國主義,引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四省民眾反對,四川尤其強烈。 (二)一開始各省立憲派倡導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鎮壓。署理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向請愿群眾開槍,當場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廣大群眾在同盟會會員的參與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裝暴動。 三、武昌起義: (一)隨著革命形勢成熟,湖北新軍中的共進會和文學社決定在武昌起義。 (二)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當夜占領武昌,三日之內革命黨控制了武漢三鎮,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四、各地響應: (一)從武昌起義到11月9日,湖北、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蘇、貴州、安徽、廣西、福建、廣東等13省和上海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二)其他省份也爆發了各種各樣的武裝起義和群眾自發斗爭,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 五、清朝滅亡: (一)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二)在中國延續了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覆滅。 4.中華民國是怎樣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采取的政策都有哪些? 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一)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二、南京臨時政府性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一)在人員構成上,資產階級革命派控制著這個政權。除孫中山作為臨時大總統擁有統治全國和統率海、陸軍之權外,陸軍、外交等重要部的總長和所有各部的次長全由革命黨人擔任。同盟會會員在作為國家立法機關的臨時參議院中占多數。 (二)在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愿望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1)掃除種種封建弊端,保護人權。(2)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提倡興辦工廠、礦山、銀行、墾殖事業等。(3)禁止刑訊,保護華僑,禁止販賣華工,禁止買賣人口,廢除奴婢,禁止種植和吸食鴉片。(4)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廢止小學讀經,禁用清政府學部頒行的各種教科書。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性質: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2.內容:(1)“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而“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2)設國務總理,作為政府首腦。(3)內閣輔佐臨時大總統作為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4)設法院,行使司法權。(5)設參議院為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參議院有彈劾大總統和國務員的權利。(6)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財產、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自由,享有請愿、陳述、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民主權利。 3.意義: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臨時政府局限性: (一)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二)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為借口,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財產。 5.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極其局限性都有哪些? 一、歷史意義: (一)它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 (二)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從而為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三)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它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頒布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 (四)它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開啟了思想進步和民族覺醒的大門。 (五)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它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變和人們的精神解放。 (六)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亞洲各國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范例,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二、由于領導者自身軟弱性導致許多局限性: (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僅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甚至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承認和支持。他們只強調反滿和建立共和政體,并沒有認識到反對整個封建統治階級,致使一些漢族舊官僚、舊軍官混入革命陣營,并把政權交給了同樣是封建勢力代表的袁世凱。 (二)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反而指責農民“行為越軌”,甚至壓制人民革命行動,使得革命的根基相當單薄。 (三)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會的組織松懈,派系紛雜,缺乏一個統一和穩定的領導核心。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張解散同盟會,有的另建黨派、自立山頭。正如孫中山所說:辛亥革命的失敗,“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之渙”。 三、教訓: (一)辛亥革命只推翻一個清朝政府,而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二)辛亥革命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能救中國,先進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6.北洋軍閥是怎樣進行反動統治的? 一、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 (一)武昌起義后利用帝國主義列強、立憲派和舊官僚制造“非袁莫屬”的輿論,逼迫清政府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同時他以武力壓迫革命黨人,孫中山不得不表示同意讓位。 (二)1912年2月12日,逼清帝退位。 (三)1912年2月13日,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提出辭呈。 (四)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為防止袁世凱專制,提出奠都南京、新總統到南京就職和遵守《臨時約法》等條件,但沒實現。 (五)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六)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 (七)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果實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權,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期。 二、北洋軍閥統治: (一)在政治上,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 1.人民群眾毫無政治權利:以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軍閥大力擴充軍隊,建立特務、警察系統,制定《暫行新刑律》、《戒嚴法》等一系列反動法令,剝奪《臨時約法》給予人民的各種政治權利。任意逮捕、殺害革命黨人和無辜民眾。 2.毀棄孫中山締造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1)1913年3月,袁世凱指使心腹收買刺客暗殺宋教仁。(2)1913年10月,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自己為正式大總統。(3)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4)1914年1月,袁世凱解散國會。(5)1914年5月,袁世凱炮制了一個《中華民國約法》,用總統制取代內閣制。(6)袁世凱通過修改《總統選舉法》,使大總統不僅可以無限期連任,而且可以推薦繼承人。 3.投靠帝國主義:(1)袁世凱與列強簽訂“善后大借款”合同,用鹽稅作抵押。(2)1915年5月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嚴重損害中國權益的“二十一條”。(3)皖系軍閥段祺瑞大肆向日本借款,其中“西原借款”前后8項達1.45億元,便利了日本掠奪中國礦產資源和其他原料。 4.復辟帝制:(1)袁世凱復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發表接受帝位申令。1915年12月31日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活動遭到舉國反對,袁世凱從1916年1月1日到3月23日只當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2)張勛復辟:1917年6月張勛率“辮子軍”擁戴溥儀復辟,但僅12天就在全國人民聲討中破產。 (二)在經濟上,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 1.軍閥、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們以各種手段兼并土地。 2.通過“清丈地畝”、征收各種苛捐雜稅等手段,對農民進行壓榨。 3.借助于政治勢力,組成官僚買辦資本集團,操縱、壟斷財政金融和工業、運輸業,如以梁士詒為首的交通系集團,控制了鐵路和交通銀行。 (三)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復古: 1.1913年6月袁世凱向全國發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國恢復祀孔、祭孔典禮,恢復跪拜禮節,中、小學恢復尊孔讀經。 2.清朝遺老遺少、保守分子紛紛組織尊孔復古團體,發行尊孔刊物,甚至要求將孔教定為“國教”。 7.辛亥革命失敗后,為反對北洋軍閥統治都進行了哪些斗爭? 一、“二次革命”(“贛寧之役”): (一)為反對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鈞在江西湖口通電討袁,不久黃興在南京宣布討袁,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也先后響應。 (二)戰爭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帶進行,但僅堅持2個月便失敗。 二、中華革命黨: (一)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 (二)中華革命黨堅持反對袁世凱專制統治正確方向,但要求黨員個人絕對服從領袖,并采用打指模的封建入會方式,遭到黃興等人的反對。 三、護國戰爭: (一)為反對袁世凱稱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宣布云南獨立。 (二)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了帝制。6月6日袁世凱死去。 四、第一次護法運動: (一)1917年7月中旬,孫中山為反對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率領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發動了第一次護法運動。8月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9月1日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西南軍閥陸榮廷和唐繼堯被選為副元帥。 (二)后來由于西南軍閥排擠,改組軍政府,取消大元帥,孫中山被迫離粵赴滬,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 五、第二次護法運動: (一)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二)1920年8月孫中山傳令粵軍陳炯明部回師廣東,討伐桂系軍閥岑春煊、陸榮廷。11月孫中山重返廣東,恢復軍政府,領導第二次護法戰爭。1921年9月孫中山平定廣西,統一兩廣。隨后發布北伐令,以捍衛約法,恢復民國,但遭到陳炯明反對。1922年6月陳炯明炮轟孫中山駐地,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反擊,8月9日孫中山離開廣州再赴上海。 (三)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