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田居(其一)》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作者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陶淵明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依據《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這首五言古詩,是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詩時需要掌握以下重點內容。 1、主題思想 此詩抒寫詩人崇高自然的心態,表達詩人歸隱田園后不勝喜悅的心情。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官場的黑暗,表現出詩人不愿隨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現手法 本詩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方法。 (1)詩中多次運用比喻,收到了使詩的旨意更加鮮明生動的效果。例如:用“塵網”和“樊籠”喻仕途的束縛和險惡,貼切醒目。“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羈鳥”、“池魚”的喻意是官場的狹隘,禁煙:“舊林”、“故淵”的喻意是田園的廣闊、自由;而這兩句的總體喻意,則在于表現詩人對逃脫世俗困擾,重返自然的向往與追求。 (2)詩人善于運用對比的方法。例如通過世俗與本性、丘山與塵網,鳥籠與樹林、小池與深淵等一系列對比,借助“愛”與“誤”、“戀”與“思”、“落”與“得”等具有明顯感情傾向詞語的點醒,將詩人好惡表現得淋漓盡致。 《出塞》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作者王昌齡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容;依據《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 這首七言絕句,是王昌齡的邊塞詩之一。詩人慨嘆邊塞戰爭的經久不息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生離死別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將領來保衛國家的安寧。 注意本詩主要運用了歷史典故,來體現多重寓意,主要為后兩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當時邊患無窮,唐將無能的現狀,呼喚漢將軍李廣之輩的人出現,明寫漢將,意指唐將。 詩句中就蘊含著多重對比因素:將歷史與現實對比,漢將與唐將對比,有用與無能對比,邊關安寧與邊患不斷對比。從而體現出詩人的多重情意:歌頌李廣,諷刺唐將;失望于當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題目有助于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1、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1)這首詩所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2)從抒情角度看,詩的前兩句運用的是什么方法? 參考答案:(1)詩人慨嘆長期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戰的將領來保衛國家安寧。(2)借景抒情。解答題目時要注意: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主題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現手法的掌握情況。在答題時要理解本詩的主題思想是:詩人感嘆邊塞上戰爭的連綿不斷及其帶來的人世間生離死別的痛苦,希望國家能有英勇善戰的將領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安寧。 2、(2001、7、自考題目)下列詩句中,運用了互文見義手法的是( ) A、秦時明月漢時關 B、竭石灘湘無限路 C、江楓漁火對愁民 D、巴山夜雨漲秋池 本題考查的是對本詩抒情方法的掌握情況。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自考大學語文詩詞復習要點(1) |
|
閱讀下一篇:2010自考大學語文詩詞復習要點(3)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