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兒的進餐與喝水 進餐與喝水是人的生理需要。幼兒對食物的偏好、攝取食物的方式以及進餐習慣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偏好和習慣對健康不利,他們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甚至影響終生,因此需要成人的正確引導和培養。 (一)幼兒進餐的衛生 1.激發幼兒良好的食欲 食欲是由食物引起的興奮。食欲的產生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食欲一方面由生理刺激引起,即依靠食物進人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另一方面依靠心理的刺激,即食物的色香味和由此喚起的愉快的經驗,兩方面吻合時便產生了旺盛的食欲。 幼兒的食欲有其變化的過程。1歲左右的嬰兒生長發育極為旺盛,機體對食物的需要量逐漸增加,故食欲較旺盛。2-3歲的幼兒因活動的范圍擴大了,注意力經常集中在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游戲之中,致使幼兒的食欲有所下降,并表現出時好時壞、波動不定的特點。對同一食物的態度上,也表現出時而喜歡,時而不喜歡,缺乏穩定性。4歲以后,幼兒的食欲基本穩定下來,在饑餓時能主動攝食,保持著較好的食欲。但較大幼兒的食欲也會因種種原因出現波動,如患病,不高興,精神緊張等,都會引起食欲降低。 如何保持幼兒良好時食欲呢? 第一,幼兒飲食應多樣化,注意其色香味形,以吸引幼兒進食。 第二,不要在進餐過程中批評幼兒。 第三,盡早教會幼兒自己動手吃東西i這樣能提高幼兒進餐的興趣。 第四,適當地參加體育活動,可使幼兒保持較好的食欲。 2.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文明的進餐行為 進餐是健康的需要,也是文明的表現。教師應逐漸培養幼兒飯前洗手、飯后擦嘴漱口、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不撒飯、不敲碗筷、咀嚼不出聲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文明的進餐行為。 3.進餐時教師應仔細觀察,精心照顧幼兒 幼兒進餐時,教師應仔細觀察每一個幼兒的進餐行為,觀察幼兒的進餐情緒、進餐速度、進餐量以及對食物的偏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如:當發現幼兒進餐時情緒低落、食欲較差,應檢查和詢問幼兒是否發燒、有無牙疼、嗓子疼、肚子疼等。對于挑食的幼兒應進行耐心的引導工作,可讓幼兒少量嘗試該種食物。當幼兒吃帶骨、帶刺的食物時,更應密切觀察,進行必要的指導,若發現骨、刺卡人喉嚨,應迅速做出處理。幼兒進餐時還容易出現不小心咬破舌頭、咬破嘴唇、掉了門牙、打翻飯碗等現象,教師應耐心細致地幫助解決。 4.飯前或飯后不宜做劇烈的活動 為了保證幼兒消化道的正常蠕動、消化液的正常分泌以及良好的食欲,在進餐前或后的半小時內不宜做劇烈的活動,應進行一些安靜的活動,如手指游戲、念兒歌、聽故事等,這些活動可使幼兒的交感神經、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平靜下來。為進餐做好生理上的準備。 (二)幼兒喝水的衛生 1.使幼兒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 白開水對幼兒十分重要。托幼園所應保證白開水的供應,并要提醒幼兒攝人白開水。平時應培養幼兒喝白開水的習慣,在家中家長應為幼兒樹立榜樣,主動飲用白開水。幼兒應盡量以白開水為飲料,減少甜飲料的攝人量。對于不習慣喝白開水的幼兒,應由少到多,逐漸增加飲水量。同時教師和家長應通過多種形式使孩子明白白開水對身體的好處。 2.培養幼兒主動飲水的習慣 教師應按時提醒幼兒喝水,每次盡可能喝足量,還應幫助幼兒學會渴了就喝、主動飲水的好習慣。注意區別對待不同的幼兒也很重要。對不愛喝水的幼兒,教師應格外注意引導他們飲水對體質差的幼兒、患病初愈的幼兒、經常上火的幼兒、嗓子腫痛的幼兒應多提醒他們飲水。 3.幼兒喝水時具體的衛生要求 (1)喝水前應先洗手,然后去拿自己的杯子,喝完水后將杯子放回原處。 (2)開始喝水時要小口嘗試,避免燙嘴。若水較燙,應等涼了后再喝。 (3)喝水時不要說笑,防止嗆咳。 (4)養成劇烈運動后、吃飯時不喝水的習慣。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