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育路教育網考試閱讀推薦」 2011年MBA招生院校已達236所,EMBA院校招生也已有65所。在具有工商管理專業學位辦學權的學院越來越多的同時,很多人都在討論為什么這兩年各商學院腳步越走越快?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的指導與咨詢組織)的秘書長仝允桓教授接受記者采訪,為了解開大家的疑惑。 主持人:仝老師您擔任MBA教指委秘書長這個職位已經多年,以您的角度觀察從90年中國開始辦MBA教育,發展到現在,這20年當中,中國的商學院有什么變化呢? 仝允桓:可以說變化是天翻地覆,或者完全是今非昔比。在90年中國國務院學務委員會批準在國內設立MBA學位,也是中國第一個專業學位。到現在全國已經有236個學校招收MBA.91年第一次招生的時候是9個學校,總共招生不超過100人。現在在2010年的時候全國MBA招生已經36000人,再加上EMBA可能是43000人或者是42000多人的規模,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而那個時候只有一個MBA,只有一個專業學位,現在專業學位有38個,應該說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主持人:剛才仝老師也提到,90年招生學生只有100人左右,現在MBA加上EMBA已經有43000人,發展是非常快的。我們也觀察到2010年第九批MBA院校審批下來是有52所,這樣具有MBA招生資格的院校就擴大到了236所,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為什么這兩年國家MBA招生院校擴張的這么快?從我們國家目前的現狀來看,真的有必要這么大肆擴張嗎? 仝允桓:其實商學院一直就有的,只是說原來招收MBA、培養MBA來說,許可程序復雜一些,現在入門的門檻要低一些,不能說是商學院發展,商學院發展全國一共大概有1000左右個商學院,現在有230多個招收MBA.如果說速度是不是快了,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方面就是從我們國家這么大的經濟體,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現在的MBA還有發展的空間。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美國在1971年的時候,GDP到10000億美元,中國到2001年的時候GDP到10000億美元。但是在美國1971年的時候,那一年就已經有26000人MBA畢業,而在1971年以前美國累積招收的MBA學生都已經到了13.6萬人。到1974年,美國那一年MBA畢業的學生就有3.2萬人。中國一直到2009年還沒有達到這個規模。 應該說從市場經濟的要求來看,MBA的發展還應該有空間。在美國的MBA學生占全部碩士畢業生的比例大概是1/4,2009年美國MBA畢業生是50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中國的MBA還有大量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現在再增加50個也還不能算是多。但是因為現在從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來看,最近幾年其實有一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的一個要求,這種要求其實對于國家整個研究生教育有一個調整結構的東西,這段時間里邊,專業學位要比較大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它是結構調整的性質。從MBA整個發展速度來看,它可能還是比過去要快一些。 主持人:這一點我也是特別同意,因為看到有關報道,上面說中國和印度比,中國和印度人口其實相差不大,但是印度培養MBA的學生幾乎是中國的三倍,而且設立MBA培養的學校規模數量也是比中國大很多。 仝允桓:我們不能跟印度比,也不能走印度那條路。 主持人:為什么? 仝允桓:印度現在一年招10萬個MBA,但是它的MBA屬于不同的院校,它沒有像我們國家教育部這樣審批的機構,它有一些學校,像印度商學院MBA教育水平是相當高的,在世界上也是水平相當高的,它可能相比MBA招生來說是千里挑一,但是有大量的學校也是水平相當低。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中國的MBA像印度那么辦,我們可能付出的社會代價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在中國這樣一個國情下,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這樣一些政府機構和專家機構都在幫助新增的MBA院校提高水平,我們不希望MBA這樣一個項目在中國辦濫,也不希望這個牌子被個別不負責任的學校砸掉。所以,我相信在中國目前這樣一個情況下,MBA的項目不會像印度那樣。 主持人:國家教育部也是對這一塊管的比較嚴。對于什么樣的學校才有辦MBA和EMBA院校的資質呢?我了解到,有些傳統意義上比較好的名校,即使是“211”、“985”,他們開辦MBA的專業學位時間也都比較晚,為什么那么晚他們才開始辦MBA?在審批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有些依據呢? 仝允桓:沒有,一般辦MBA比較早的學校,大部分也是“985”院校,第一批院校都是“985”的院校。應該說MBA辦的比較早的學校通常一般情況下還是管理教育的力量是比較強的。當然你說有一些“211”、“985”的學校可能批準比較晚,可能有兩種原因,一個原因是這個學校整體實力比較強,管理學科可能發展的起步比較晚。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學校地處在比如北京、上海這種強校林立的地方,有的時候可能沒有輪得著它,這是一個可能。 主持人:在現在很多學院在招MBA時,會面臨一些很尷尬的境界,名校報名的人數往往特別多,相比之下,錄取的學生很少,報考與錄取之間的比率有些高達200:1的比例。而對于一些開辦MBA院校比較晚的這些學校來說,他們就會存在著一個很尷尬的境界,因為對于定位不是特別清晰明朗,就會經常出現招不到學生或者招不滿學生的現象,您是怎么看待這個現象的? 仝允桓:這很正常,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希望能到一個名校,到一個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學校去讀書,不要說我們現在的MBA,高考也是一樣,所有的學生都要報清華、北大,希望進這樣的學校學習,MBA項目也是一樣。因為MBA項目對學生來說,它意味著他花了時間,花了學費要去求學,但是這樣一個項目對他將來的職業發展會有多大幫助?因為MBA項目是一個非常市場化的項目,要說MBA項目的特點,第一、它是一個學位項目,它要求會有一個嚴格的學術標準。所以,不能辦濫。第二,它是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鋪路的一個項目,或者說它是一個職業導向的項目。所以,它的項目的課程設置、教育方式都是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將來在職業道路上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當這個學生在考慮我到哪個學校去讀書,對我將來職業發展有好處,那他當然會選擇名校,選擇辦學經驗比較豐富一些的學校,選擇學生的校友資源比較豐富的學校,自然造成大家扎堆去報名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因為在任何時候,其實世界各地的名校都是這樣,招生畢竟是有一定的限度,最后學生可能還是要調劑,要分流。 主持人:在您看來對于一些辦學比較晚的學校,他們是更應該樹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建自己的特色,還是說應該追隨國際上的大趨勢、大潮流,或者跟著國內這些名校的腳步去辦一些自己的項目呢? 仝允桓:一般來說后進入者肯定就會要跟著名校走一段時間,這是肯定的,因為它沒有經驗,看看先辦的學校怎么辦,它跟著學。但這不是根本出路,根本的出路,其實一個學校辦MBA項目是不是能辦好,最主要的是要清楚這個學校的使命。結合我這個學校的使命,我這個學校為什么存在,然后結合這樣一個使命來搞清楚自己的市場定位。比如說有些學校,清華、北大在培養世界商業領袖,它可能把眼界放在中國,放在亞洲,甚至是面向全世界,可能招生也會招收一些歐洲、美洲的學生。但是我可能是一個地方院校,哪怕是“211”,我的使命就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可能這個學校的MBA項目,就定位為培養能夠勝任當地的管理人才。它首先要定義清楚,可能有些學校比如有行業特色,就是為我所在的這個行業去培養比較能夠勝任的管理人才,這樣的話,我相信就會有一些學生,因為有一些明確的定位,這些學生會直接報這樣的學校。還有一些學校可能有一些特色,這種特色一般來說名校的目標比較大,它辦的項目一般都是相對來說適應性比較廣一點,就像我們說的一般管理或者綜合管理的性質。一些地方院校或者相對來說比較小一點的學校,可能就集中一點去辦某一個方面比較有特色的。我去美國波士頓有一個BABSON商學院,大家都會注意到,那個學校每年招收MBA學生招的規模很小,但是它從97年以來在美國創業領域一直排名第一,就是說它在某一點上非常強。我就希望我們新辦的這樣一些MBA院校,包括現在已經辦了多年的MBA院校,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所以對于項目而言,他們更需要了解的是你這個學校的定位、管理學院的定位在哪兒,特點是什么,結合兩者辦屬于自己的商學院的項目,包括MBA還有EMBA項目。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民企家族化管理八大病癥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