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行測》復習指導:言語理解與表達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1-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言語理解與表達的作用和內容
(一)言語理解與表達的作用
言語的理解實質上就是一個人內在思想的外在體現。言語的表達是由思想到說話或寫作的過程,不論是口頭言語的表達,還是書面文字的組織,都反映了一個人運用某種語言形式來達到其預定目的和意圖的過程。無論是言語的理解還是言語的表達,都反映了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運用語言文字信息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能力。這對公務員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公務員在“辦公”過程中,既要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又要處理大量的機關文件,這些都需要有較高的言語理解與表達的能力。
言語理解與表達測驗主要考查的是應試者對現代漢語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和對書面語言在理解和表達方面的綜合能力,側重于考查應試者在言語理解的正確性與言語表達的規范性、準確性等方面的能力。它要求應試者:
1.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
2.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準確含義;
3.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
4.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
5.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
6.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
7.準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等。
(二)言語理解與表達的內容
言語理解與表達考試類型概括為:閱讀理解、詞語表達和語句表達。
二、題型介紹和解題方法
(一)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型介紹
1.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考查應試者對語言文字與短文及短文章的綜合分析能力;對詞語一般意思和特定意思的理解;對較復雜的概念和觀點的準確理解。此種題型是每道題都包含一篇短文。這篇短文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應試者需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來完成這一陳述。應試者對短文應有準確、完整的理解。常見的主要有兩種題型:
(1)片斷閱讀。一是給出一段短文,讓應試者判斷該短文的主題或中心思想、主要論點或觀點等;二是給出一段短文,讓應試者總結出短文的主要內容或主要意思、基本內容或主要說明的問題等。
(2)短文章閱讀。這是考查應試者對語言文字的綜合理解與分析能力,包括對文章語句的一般意義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對文章中復雜概念和觀點的理解,對文章中語句隱含信息的合理推斷,在有諸多因素影響下比較準確地辨明字詞句義,準確地篩選并吸收信息。
短文章主要的題型是,給應試者一篇400~600字的短文章,在文后列出幾個問題,要求應試者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回答問題并選出正確答案。
2.詞語表達
詞語表達考查應試者因詞義相同而造成相互干擾情況下對不同詞匯的辨析能力,或是能夠準確、迅速理解幾個詞語的含義而加以區別。
詞語表達主要有兩種題型:
(1)選詞填空,即要求應試者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合適的詞填到題干中的空格內,使句子看起來完整,句意表達清楚。
(2)詞語替換,即給定一個完整的句子,在該句子里比較重要的一個詞下面劃一條橫線。要求應試者從四個同義詞或近義詞的選項中選出一個合適的詞替換題干中橫線上的詞,但替換后句子的意思不變。
3.語句表達
考查應試者對語氣、語序、語法結構在言語表達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解程度。語句表達比詞語表達對應試者在語言的規范性、準確性等方面的要求還高。
語句表達主要題型有四種:
(1)病句判斷。即從給出的四句話中讓應試者挑出有語病的一句來,或者要求從四句話中選出沒有語病的一句來。有語病的一句,有的是用詞錯誤,有的是語法錯誤,有的是修辭錯誤,有的是邏輯錯誤等。
(2)歧義辨析。要求應試者在準確把握四個選項和整個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找出有歧義的一句或沒有歧義的一句來。一個句子之所以會產生歧義,有的是由于詞義不明確,有的是由于層次不清,有的是由于語意關系模糊,即一句話既可以這樣理解,又可以那樣理解。
(3)長句判斷。即先給出一個難度較大的長句,然后針對句子提出問題,要求應試者對四個選項進行選擇,以便正確回答所提的問題。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