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理學”聽課筆記(二)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2-28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復習,參加2011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育路教育網特收集匯總了應用心理學聽課筆記的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順利通過心理咨詢師考試!
第三章 健康心理學
* 名詞:
1.健康:(66)指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都康寧完好的狀態,不只是說沒有病或者不虛弱。
2.行為保健:(72)是行為醫學的一個專門分支,它專門研究目前健康人群如何保持健康、預防疾病和功能失調。行為保健多涉及吸煙、飲酒、飲食、鍛煉等方面的研究。
3.健康心理學:(72)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集中心理學在教育培訓、科學研究以及專業治療方面的優勢,探討如何促進和保持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確定健康、疾病及功能失常的病因和診斷方式,影響和促進個體保健意識和公共保健體制。
4.健康風險因素:(75)指同某種疾病或后果有特異相關性的行為變量或個體條件。
5.A型行為:(78)指那些以敵意、競爭、關注數目和獲取物體過分夸張的時間緊迫感為特征的行為方式,具有這類行為特征的人可以稱為 A型人。
6.應激:(83)指個體對于知覺到的生理或心理事件所做出的反應,這種反應往往造成生理或情緒上的傷害或紊亂。
7.社會支持:(89)能感受到他人的認可、愛或贊賞,應激壓力將大大減小。
8.飲酒間接危害:
問答題:
1.為什么說沒病一定就是健康?
答:(66)首先,現代健康概念是多層面的,在判定一個人是否健康時,要全面考察他生活的所有層面: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的人必須有一個生理機能正常的機體;良好的主觀康寧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及成就,缺一不可。其次,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機能的有效統一直轄市是健康的關鍵。一個軀體沒有病的人,如果心理感受和社會適應不良,長此以往,有可能出現軀體疾病。最后,病情診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平常人覺得自己沒有病,有可能是錯誤的感覺。
2.什么是健康風險因素?心血管疾病中有哪些風險因素?
答:(75)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生理狀況和個人行為等。
(1) 遺傳性風險因素:指基因或先天生理條件決定的一些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指標,,它們不隨個體行為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常見的遺傳性心血管風險因素包括:青少年發作性糖尿病;年齡;家族史;性別。
(2) 生理狀況:心血管疾病的第二類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清膽固醇水平和纖維蛋白原水平,以及肥胖等生理條件。
(3) 第三類風險因素是同心血管疾病有關的行為主要是吸煙和飲食行為。
3.為什么說拉扎盧斯的應激理論比塞耶的更適合指導人應付壓力?
答:塞耶認為環境的刺激會導致有機體非特異的、一般化的反應,這種反應稱為一般適應綜合癥,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1) 警覺期:有機體的防御系統喚醒,交感神經系統興奮,腎上腺素開始分泌,以增強力量,準備做出“戰斗或逃跑”反應。
(2) 抵抗期:有機體開始適應環境刺激。如果個體能夠適應刺激,而且刺激持續存在,那抵抗期將持續一段時間,這時個體外表看上去正常,但機體內部機能則開始出現異常。
(3) 衰竭期:抵抗應激的能力是有限的,當抵抗菌素能力枯竭時,副交感神經系統異常興奮,常常出現抑郁、疾病甚至死亡。 拉扎盧斯強調應激中的認知評價成分,認為認知評價導致不同的應激反應。
(1) 初級評價:指個體初次接觸某個環境刺激時會評價它對自己的影響。環境刺激可能被判定為無關、良性或應激事件。
(2) 次級評價:指個體評估自己廉潔奉公才控制應激事件的能力。如果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應激將有所緩解,否則應激程度可能加劇。
(3) 重新評價:指在可能的情形下不斷對環境做出新的評價。如果重新評價的結果好于碑的評價,應激將緩解,否則應激程度可能加劇。從預防應激不良后的角度,拉扎盧斯的理論比塞耶的理論理更有用,因為前者A把應激視為主要由認知主導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生理過程;B應激過程有重新評價的成分,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這兩個特點使得應激培訓、指導成為可能。
4.如何應付應激?
答:(88-89)應付應激無外乎三大類策略:
(1) 被動地回避應激源:有時候回避和克服環境中的不良刺激,不失為應付應激的好辦法;但是,應激源程序幾乎無所不在,被動回避的效果有限而且短暫。
(2) 自我調節:個體根據自身條件和認識,自行處理應激問題,這是最常見而且可行的應付方式。
(3) 尋求專業指導和咨詢:社會上的一些專業機構和人員,能夠向個體提供具體、有效的建議和指導。總之,被動回避應激源、積極尋求專業的咨詢指導都是應付應激的手段,但對于大多數來說,強健身體、培養積極的情感、尋求社會支持等,是應付應激的基本策略,自我調節是最基本的手段。
5.吸煙行為為什么難以戒斷?如何幫助人們戒煙?
答:(96-98)不斷吸煙的理由因人而異:
(1) 出于習慣:這種人抽煙幾乎出于下意識,抽煙沒有什么感覺。
(2) 成癮:已經形成對尼古丁的依賴,幾乎不能中斷吸煙。屬于生理依賴性吸煙。
(3) 克服消極感受:在心情郁悶寡歡的時候抽煙量增多,而放松時抽得較少。
(4) 追求積極感受:這類人吸煙總體上是增加刺激、獲得放松的感覺或感官享受。戒煙主要分為自我戒煙和專業戒煙兩種。自我戒煙指吸煙者自行戒煙或在周圍朋友、家人的幫助鼓勵下戒煙。專業戒煙則指吸煙者到專業的機構尋求專業化的幫助完成戒煙的過程。
專業戒煙主要涉及行為矯正(厭惡療法)、認知治療以及輔助藥物(如尼古丁口香糖)治療等。
(1)戒煙指導或干預要有針對性;出于習慣吸煙的人,要求他們記錄自己每天的吸煙量,就能有效地控制和減少吸煙行為;出于感官或形象刺激需要而吸煙的人,如果香煙味道難聞,或大力宣傳吸煙不雅,他們的吸煙量也會明顯減少;尼古丁成癮的人則不容易受這種認知宣傳的影響。
(2)親自感受吸煙的危害或戒煙的好處,能有效提高戒煙的成功率。研究發現,那些親眼看到周圍有人深受吸煙之害或戒煙之后的好處的人,其戒煙的動機和效果都明顯好于那些沒有這類直接感觸的人。
(3)社會支持關系到戒煙的成敗。配偶或其他家人、朋友參與和關心戒煙行為,能夠提高戒煙的成功率。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干預的效果比大眾媒體宣傳或書信干預效果要好。
(4)戒煙成功與否同一個人在戒煙方面的自信有關。有研究表明,個體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戒煙容易成功,而且相對不容易反復。
6.健康心理學家如何解釋人肥胖的原因?
答:(99)飲食不一定是肥胖的原因。
(1) 肥胖定點論:從生理學角度看個體的脂肪水平存在性別和個體差異,有一定的遺傳性。
(2) 肥胖習得論:從心理學學習理論角度,認為飲食是習得行為,人之所以肥胖是因為受外部刺激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飲食過量而導致的。
(3) 肥胖情緒沖突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認為情緒沖突導致過量進食,從而引起肥胖。
7.節食減肥通常有哪些方法?
為什么說一般人沒有必要節食減肥?
答:(1)嚴格限制食物熱量:每天食物熱量限制在1000卡以內。
(2)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尤其是食糖。
(3)單一食物:只進食有限的幾種食物甚至單一食物。但可能引起營養不足或失衡。
(4) 行為矯正:采用心理學的原理塑造長期健康的有效飲食模式。這種方法能有效幫助習得性肥胖者減肥。
(5) 鍛煉:增加運動量有助于減少體重,可消耗熱量。
8.舉例說明飲酒有什么直接和間接危害?
答:直接危害:指酒精直接對人體本身產生的各種有害影響。
(1) 損害肝臟: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容易使脂肪在肝臟沉積,形成脂肪肝、肝腫大和肝硬化。
(2) 損害神經系統。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出現腦機能障礙,如視而不見覺障礙、肌肉協調性差、難以形成新的記憶、糊涂等癥狀。
(3) 增加癌癥患病率。同肝癌、食道癌和鼻咽癌的關系比較密切。間接危害:指酒精對人心理、社會或經濟方面造成的不利影響。因為過量飲酒影響人的認知、注意、判斷和思維,往往導致各種意外,造成個體和社會性傷害和損失。
主要包括犯罪和事故:
(1) 酒精同攻擊行為有關,不僅增加了行兇的可能,也增加了成為犯罪犧牲品的可能。
(2) 同自殺或自殺企圖有關。40%的飲酒成性婦女嘗試過自殺。
(3) 易導致各種事故,酒后駕車發生致命事故的概率3-15倍。
9.飲酒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節制飲酒?
答:
(1)社會影響:經過直接強化或觀察模仿而學會的,也是一種社會行為。
(2)緩解緊張壓力:飲酒并不能緩解生理緊張,有可能暫時減弱一個人對應激的反應強度或暫時改變有關的自我意識。
(3)病態行為:因為喝酒而造成損失或傷害的行為都是病態。
(4) 酒精依賴:長期飲酒的人住出現一些典型癥狀,如飲酒常年不斷、天下唯喝酒事大、酒精耐受性增加、戒酒有不適反應、主觀有喝酒沖動。
節制飲酒的方法:
(1)自我節制;
(2)心理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的各種方法幾乎都曾用于酒精濫用治療,包括精神分析、行為矯正和心理戲劇等,通常和其他方法一塊配合使用。
(3)團體治療:同他人結成密切的團體,借助團體規范和社會交往,有助于控制和戒除飲酒行為,這種方法對于那些文化程度較低、依賴性強、服從權威、渴望社會交往的人來說比較有效。
(4)藥物治療:安塔布司是常見的戒酒藥。和酒類飲料同時服用時能產生臉紅、胸痛、頭痛、惡心、瞌睡、乏力等癥狀,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常彩薌作為飲酒的懲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