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選題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在于是否承認:()
A.世界的可知性 ( )
B.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 (√)
C.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 ( )
D.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
2.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A.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 (√)
B.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
C.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 (√)
D.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
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別表現在:()
A.是否承認認識是主觀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 )
B.是否承認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
C.是否承認認識是摹寫與創造的統一 (√)
D.是否承認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過程 (√)
4.下列選項中,正確表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有:()
A.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
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 (√)
C.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真實可靠 ( )
D.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
5.人們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
A.人們的認識受到客觀事物發展過程的限制 (√)
B.人們的認識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 (√)
C.人們的認識受到科學技術水平和認識工具的限制 (√)
D.人們一次性的認識往往是錯誤的認識 ( )
6.科學家對1994年夏發生的彗星撞擊木星的天文現象進行了準確的預報和大量的觀察研究,這一事實表明:()
A.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
B.人類已能預測一切自然現象 ( )
C.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 (√)
D.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無止境的 ( )
7.“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一論斷的哲學思想是:()
A.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
B.理論不能代替實踐 (√)
C.理論本身就是物質的力量 ( )
D.理論的作用可以通過實踐表現出來 (√)
8.“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一觀點說明:()
A.感性認識對于認識事物的本質沒有任何幫助 ( )
B.感性認識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 (√)
C.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
D.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存和滲透的 (√)
9.“按圖索驥”的錯誤在于:()
A.理論脫離實際 (√)
B.經驗論 ( )
C.教條主義 (√)
D.唯理論 (√)
10.“單憑觀察所得的經驗,是決不能充分證明必然性的。這是如此正確,以至于不能從太陽總是在早晨升起來判斷它明天會再升起。”恩格斯這段話的含義是:()
A.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 (√)
B.感性認識具有局限性 (√)
C.事物的必然性與感性、經驗性毫無關系 ( )
D.歸納方法不是萬能的 (√)
11.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的客觀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存在 ( )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 )
C.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 (√)
D.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
12.列寧指出:“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體的”。這句話的含義是:()
A.真理是具體的生動的形象 ( )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進行抽象的概括 ( )
C.真理不是抽象不變的公式 (√)
D.真理有其適用的范圍好條件 (√)
13.關于真理的標準,下列說法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有:()
A.多數人認為正確的就是真理 (√)
B.有權人認為正確的就是真理 (√)
C.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就是真理 (√)
D.符合已被公認理論的就是真理 (√)
14.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辯證的統一,表現在:()
A.相對真理中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 (√)
B.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
C.相對真理是向絕對真理轉化的 (√)
D.真理是一個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 (√)
15.盡管歷史上羅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說”當作“異端邪說”加以打擊,但這既不能改變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規律,也不能阻止人們接受“日心說”。這一事實說明:()
A.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B.人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 )
C.客觀規律起作用是無條件的 (√)
D.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 (√)
16.下列觀點正確反映了真理和價值關系的有:()
A.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兩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基本活動 (√)
B.真理與價值相互貫通,互為前提 (√)
C.真理與價值在發展中相互引導 (√)
D.實踐是真理和價值的共同的檢驗標準 (√)
17.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本含義是:()
A.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 (√)
B.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出發 (√)
C.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 (√)
D.從個人的愿望和要求出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