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經典申論文章十四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0-3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申論范文
(一)誠信,是公民道德的一個基本規范,牽動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心。
“以誠實守信為重點”,這是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問題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這個新論斷,既是對公民道德建設的新認識,又是對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二)實踐表明,現代社會是誠信需求日益增長的社會,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改革將更加深入,開放將更加擴大,經濟將更加發展,民主將更加健全,科教將更加進步,文化將更加繁榮,社會將更加和諧,人民生活將更加殷實,這些都迫切要求在全社會營造誠信的環境,完善誠信的制度。新世紀新階段,加強誠信建設愈益成為一項關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
(三)什么是誠信?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信用。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系。處理這種關系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
(四)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的“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于史,廣為流傳。
(五)時代的進步推動著觀念的更新。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社會生活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賦予誠信這一傳統美德日益豐富的時代內容,也促使人們對誠信的理解從倫理道德的范疇提升到制度建設的層面。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就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誠信是道德范疇和制度范疇的統一,講誠信有利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加強誠信建設體現了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緊密結合。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