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題(十五)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2011年1—5月,長江中下游多省市遭遇干旱,降水達到50年來最低水平。但從6月起,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突現強降水,接連數輪降水過程的降水量創下近60年歷史同期的最高值,使得不少旱區轉眼間成為澇區。連日來,中國多個城市遭遇強降雨天氣,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地先后發生嚴重內澇,紛紛化身“東方威尼斯”,多個城市的防汛部門也因此進入高度緊張狀態。
2011年6月以來,整個杭州城似乎都和水“杠”上了。水污染的陰霾未散,連綿不絕的大雨再次讓杭州陷入一陣忙亂。雨聲、叫聲、喇叭聲,被積水圍困的人們滿腹抱怨。一個高速運轉的城市,輕易地被這場大雨打亂了節奏。截至6月15日下午3點,杭州市區共發現積水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積水深度20厘米以上的積水點45處。這些積水點主要分布在江干區和拱墅區。而其中一些路段,諸如天城路文暉大橋東、德勝路上塘路口,每逢大雨幾乎都會積水。
2011年6月18日,武漢市一輛公交車因水浸熄火,消防官兵救援被困在車頂上的乘客。當日,從凌晨開始的大暴雨襲擊武漢,武漢中心城區道路積水嚴重,儼然一座水城,全城路面交通幾近癱瘓。
2011年7月3日下午,成都暴雨傾城,引發嚴重內澇,交通大癱瘓。晚上10點,在成都街頭見到,不少地方仍大量積水,暴雨造成的大范圍交通擁堵現象還沒有緩解。在成都南二環路附近,汽車排成幾公里的長龍。這場暴雨,讓成都成為澤國,城區內上百處低洼之處,積水至人膝部和半米之深,到處可見有汽車泡在水里無法走動……
逢雨必澇,正成為中國很多大城市的通病。
3、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在接受專訪時稱,城市普遍內澇,關鍵在于城市原有的排水設計沒跟上城市發展的速度。面對這種突發性暴雨,任何城市都可能受澇。中國城市的基礎設施較差,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存在著一個長期的歷史原因。
事實上,不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國內的其他城市,除極少數城市的排水管網建于解放以前,大多數城市的排水系統均為1949年以后修建的。
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政府都面臨技術低下、資金短缺等困難,加之當時城市規模仍相對較小、城市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等現實因素,政府相關部門對包括下水道在內的許多基礎市政工程,原本的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都比較低。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所所長謝映霞表示,以北京為例,老北京城1949年的排水設計標準往往只能應付一年一遇的強降水標準,在某些地段甚至只有0.3年一遇。“也就是說,一年淹兩三次也是正常的。”
盡管此后北京市也曾多次對排水管網進行改造,但隨著城市擴張,北京的排水設施仍然比較落后。
“這里面涉及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周玉文對此表示無奈。“最直觀的就是城市化進程太快,但老城區還用老管網,原有的設施已無法承擔起現在的責任。”
“作為首都,有著眾多外來人口的北京也許是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特例。但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發展軌跡都極其類似:城市范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周玉文表示,城市化過程,不僅對原來地表徑流的條件施以改變,也使得社會財富進一步向城市聚集。但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城市集中的人口和財富越多,抗災能力反而越弱。
周玉文表示,“以前下雨可能把自行車一扛就過去了,但現在汽車泡水就會損失很大。遺憾的是,許多城市當時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根本未考慮若干年后的今天,馬路上會有這么多汽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城市內澇其實就是我們國家城市的‘富貴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