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時政熱點:檢驗官德不能總靠網曝
來源:發布時間:2011-11-0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網友無意中撿到一手機,手機中江蘇宿遷宿豫區農機局局長潘某與某女子曖昧的短信被曝光。宿豫區得知后,向潘某核實情況,潘某稱內容屬實,但否認與該女子存特殊關系。宿豫區隨后免除了潘某的局長職務。
先是日記后是微博,現在又輪到手機短信了,官員總是有本事制造點兒猛料出來刺激我們的眼球。不過,無意中窺見官員隱私的民眾心中未必會因為這樣“無心插柳”的發現而產生多大的愉悅。畢竟,是網友的監督與官員“不小心”的合力讓曖昧短信曝光,才拔出蘿卜帶起泥,而本該對這樣的蛛絲馬跡更加敏感、更該發揮作用的監督制度又一次“失明”。
我們得承認,宿豫官方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剛剛查實短信是潘某發的就立馬將其免職,但就算是再迅速也難以掩蓋后知后覺的尷尬。民眾依然要暗自慶幸,幸虧潘局長發的這些短信沒被刪掉,但不知,這樣的慶幸,會不會讓官方感到臉紅?說實話,與其說是民眾對官員的曖昧短信有興趣,不如說是官員的曖昧短信再一次點燃了民眾對于監督制度的擔憂。官員日記也好,官員微博調情也好,這些曾經引發民眾圍觀的事件總會讓大家產生同樣的疑問:官員的“私德有虧”為何都是以這種非常規的方式暴露出來?
每一次類似鬧劇的出現,都是對監督制度的嘲弄。網友有足夠的理由睜大眼睛盯緊官員,但這并不代表著本該走在最前面的體制內的監督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跟在網友的后面跑。
配角成了臺柱子,主角卻靠邊站,很顯然,對于官員的監督還遠遠沒能達到讓民眾滿意的地步,而正是因為本該是嚴密的監管制度卻漏洞百出,這才給官員留出了足夠的曖昧空間。檢驗官德不能總靠巧合,畢竟,寄希望于從丟了的手機中暴露出問題,這樣的幾率比中彩票大不了多少。不是所有的曖昧短信都完整地被保留著,我們更不可能奢望每一個可以“供出”問題官員的手機都會被丟棄。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