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新大綱公務員考試熱點分析與時政(8)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1-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名家觀點
大學生就業,觀念之爭與結構之困
越過陽歷新年,一年一度的大學生就業開始緊張起來。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特別指出當前金融危機蔓延、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必須把大學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會議提出加強大學生就業的七項措施,鼓勵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首次明確高校畢業生進企業,直轄市以外城市將取消落戶限制等。
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府行動不止于此。此前,教育部已將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納入今年工作重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多個部門,聯合啟動2009年就業服務系列活動,提出通過組織校企對接、民營企業招聘周、網絡大招聘等活動,爭取應屆大學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0%左右。諸多情形,可知今年大學生就業已是大勢當前。
目前來看,圍繞促進大學生就業,政府行動著重于兩個方面。一是鼓勵和引導向城鄉基層就業,其中包括從去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大學生到村任職。二是鼓勵大學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其余側重穩定就業規模、鼓勵自主創業、強化就業服務、提供困難援助等。這些舉措及時而必要,也相應地提出了兩個難題,可稱為大學生就業的觀念之爭與結構之困,廓清二者或許更能增進認識。
所謂觀念之爭,可從大學生下基層說起。因循過去的就業指導思路,高校往往把大學生對基層和艱苦崗位的畏縮視為觀念不正確,相應地,就是希望大學生轉換就業觀念,從而實現大學生到基層和艱苦崗位就業。事實上,在人才流動早已實現雙向選擇的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就業觀念本身也是雙向塑造的產物,任何一方的一廂情愿,都不可能是市場協商選擇的結果。
大學生對基層工作的畏縮,不能僅僅歸因為觀念的不正確。事實上,無論是基層的創業環境、成長機會,還是政策待遇等,均未能取得與制度鼓勵相當的優先條件。相反,資源條件在城市和上層的過度集中,使得基層和鄉村的工作機會客觀上成為了劣選。通過政治號召和道德鼓動,雖然能夠調動暫時的就業積極性,但長遠來看,從制度層面改善基層工作的政策環境和資源狀況,才能真正推動大學生下基層就業。
而所謂結構之困,也是大學生就業的隱性門檻。大學生就業是全社會就業問題的一方面,不能單獨地看待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問題,必須將其納入整體社會來解析。早有論者指出,國內經濟資源在人為因素影響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相匹配的知識型服務業則長期低迷。這種產業結構所對應的人才需求狀況,就是低端崗位需求旺盛,“白領”崗位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會資源向公權機構過度集中,市場相對失衡扭曲、發育滯后,使得原本應該成為最大就業領域的市場企業,反倒成為大學生退居其次的就業選擇。年復一年高燒不退的公務員熱即是明證。
就此二者論,要應對大學生就業緊張的嚴峻局面,除了做好就業指導服務等急務之外,也應從長計議,改善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這些結構性因素。高等教育是嵌入社會體系的一部分,無論是全社會對于高等教育本身的供求反映,還是作為高等教育輸出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都不能僅僅在高教系統內部單獨求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大學生素質和就業能力,都是必需的方案舉措,但應該將其置于恰如其分的程度上考量。過于強調大學生的主體因素,輕慢必要的制度改善和結構調整,將無助于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全面認識和系統解決。
農民工融入城市靠什么?
紀玉近些年來,每到春節期間,許多城市總要面對“用工荒”的尷尬:大批農民工返鄉,他們留下的工作崗位無人接替。這個現象說明兩點:農民工的勞動對城市有著無比的重要性;農民工對工作所在的城市缺乏歸屬感。他們對自己的家鄉當然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們很難融入城市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其中有文化差異的因素,更有權益損害、制度壁壘、社會歧視等方面的沉疴在起負面作用。農民工往往承擔著苦臟累的活,卻拿著較低的報酬。一些地方前段時間發生的摩擦事件,歸根到底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利缺乏保障,合理訴求長期壓抑。
如何努力消除負面因素的影響,幫助農民工融入城市?上海市閘北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做法值得稱道。
最基本的,是尊重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讓他們享受與本地職工一樣的“同城待遇”。閘北區綠化市容局為系統內全體農民工贈送從業人員意外傷殘互助保障金,為每人辦理內有一定金額的醫保卡,提供健康體檢和外出療休養機會。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干一樣多的活,理應獲得一樣多的報酬。“同城待遇”,會讓農民工更認同自己是單位的一分子,而不是被差別對待的“臨時工”。
其次,是給予農民工發展的機會,讓他們看到在一個單位、一個城市長期待下去的可能性。閘北綠化市容局近幾年分批輸送農民工參加有關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進修培訓;2011年“七一”前夕,有12名農民工光榮入黨;公廁保潔員李影獲得“全國勞模”等多項榮譽……受限于客觀條件,農民工的個人發展之路往往坎坷,若是有人為他們鋪平道路,相信他們會回報以加倍的努力,個人和城市將獲得雙贏。
對于城市給予的種種,農民工也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保障農民工的話語權,讓他們的呼聲不致“沉沒”,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閘北區綠化市容局及其下屬單位,培養愛崗敬業的農民工擔任班長,鼓勵他們進入企業工會擔職;全區環衛企業工會組織中,擔任工會委員的農民工占到20%以上。為農民工提供發言機會,并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認真傾聽,不僅有利于從源頭上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更能體現社會多元化趨勢下的協商精神,尋求利益交集、消除矛盾隱患,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農民工在城市獲得了更好的經濟回報和發展空間,城市建設、城市生活也都離不開農民工的勞動和參與。要讓農民工融入城市,把城市當做“第二家鄉”,為城市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就要保證他們的辛勤付出獲得合理的回報和認同,逐步消除令他們感覺“低人一等”的現實因素。這將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