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提高公民道德建設有效性的路徑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1-11-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編者按
近段時間以來,關于“道德建設”的話題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文明社會普遍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是公民的社會操守和職業規范。一方面,道德模范層出不窮,給人們以心靈的震撼;另一方面,“老人倒了無人扶”、“帶著攝像頭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現實問題也讓人們對如何行善心存疑慮。如何才能克服現實中的種種困境,向道德模范學習,做一個維護社會公德、堅守私德底線的人?新華網評論頻道“新華網評”欄目刊發系列評論,予以分析解讀。
“道德建設”系列評論之六
孫春晨 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與快速發展的物質生活相比,我國公民文化生活質量的提升相對滯后,而道德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更成為人民群眾最為不滿的主要社會現象之一。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公民道德建設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影響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為此,必須緊密聯系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新情況、新形勢,從多方面入手,不斷創新公民道德建設的實現方式,提高公民道德建設的有效性。
要切實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努力營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支持條件。“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化,體現在維護公民生存和發展等基本權利的細微之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的和諧社會氛圍,從而增強全體公民履行道德義務、培育個人道德品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引導功能,創新公民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制度設計。各類媒體尤其是黨報黨刊要堅持“三貼近”原則,及時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種社會思潮,傳播社會核心價值觀,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公民道德建設。創新制度設計,鼓勵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養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實驗和嘗試,并將成功的經驗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持久地開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設的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