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依法鑒定民間文物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亂象叢生,需要盡快對我國民間文物鑒定加強法律規范和監管,對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予以嚴格規范
兩件造假金縷玉衣評估出24億元的天價,促成一起巨額騙貸案件的發生。日前曝光的這則新聞,稱得上“駭人聽聞”,也暴露了民間文物鑒定的亂象。
一則,經濟犯罪與“文化”勾結,形式越來越復雜。這起以騙貸為標的的經濟案件騙術實在太“高”,既然黃金有價玉無價,玉的價值由專家說了算,一起好萊塢電影式的騙局便在現實中上演。
二則,專家膽兒也忒大、心也忒黑。促成這起騙局的前提,是5位著名文物鑒定專家白紙黑字的簽字。已經出土并且“驗明正身”的金縷玉衣總共沒有幾件,也都有檔案可查。這兩件玉衣身份是否合法,稍查即知。如果不合法,知情者首先要向有關部門告知信息,然后提請論證。作為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很高的全國著名文物鑒定專家,面對這兩件所謂的金縷玉衣,隔著玻璃、不作任何技術檢查就輕作判斷,行徑頗似“老千”。“老千”是為騙錢,專家所為何哉?幾萬、幾十萬元的鑒定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顯見得這老話如今已在一些人的腦海里蕩然無存。
可以肯定,此番“金縷玉衣”一案,對文物鑒定行業的信譽影響至深。也正因此,相關部門需要痛定思痛,徹底反思,對我國民間文物鑒定的法律規范和監管進行商討,對有關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予以嚴格規范。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