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考申論熱點:請鄉土文化“進城”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1-2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發軔于鄉土的現代城市文化,從來都不能離開自己的“根”,如同安泰離不開大地母親。然而,伴隨城市文化的“西風烈”“東風破”,“土里土氣”的鄉土文化仿佛正在淡出社會文化的視野。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切莫冷落了浸透了民眾智慧的鄉土文化。
實際上,形式繁多的鄉土文化從來就沒有“泯滅”。一項稱作“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結果顯示,鄉土文化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主持這項調研的山東省文聯負責人表示,“手藝農村”可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藝,可以促進農民的就業和致富,可以拓展中國文化產業的區域。
鄉土文化不僅帶來精神享受,還創造物質成果。以山東農村手藝產業為例,2009年全省總產值已突破千億元,并帶動150萬農村人口就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的鄉土文化,集聚在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集中在手藝文化產業、鄉村旅游產業、地方土特產等領域的產業形態,具有生態環保、勞動力密集以及循環經濟的特點。
在鄉土文化發達的山東,就有濰坊楊家埠的木板年畫、風箏制作,臨沂的柳編、桐楊木制品、中國結編織及菏澤的手工棉布、農民畫。這些手藝產業在當地已經基本發展成型,并為農戶帶來足以維持小康生活的經濟收入。此外,充滿鄉土氣息的多種文藝創作活動,也在豐富著鄉間的業余生活。
鄉土文化產業很大程度上仍處于自發狀態。目前,不少地方忽視鄉土文化自身的意義及其對現代生活帶來的無形的影響。誠如專家所言,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仍然在廣闊的農村,保護鄉土文化,就等于保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種子,更多的“文化莊稼”還要靠它去繁衍、去種植。
鄉土文化不僅是“根”、是“源”,而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殿堂的“鎮堂之寶”。如同詩經的風、雅、頌,分別產生于民間、宮廷和宗廟,而且歷來就有“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的說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因為有了源自土風歌謠的“風”、正聲雅樂的“雅”和舞曲歌辭的“頌”,古代詩文歌賦才顯得豐富多彩,才能夠代代相傳。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應當“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在當下城市文化“下鄉”的同時,不妨恭請鄉土文化“進城”,讓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的文化殿堂里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