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議論文寫作的注意事項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2-01-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
1.表達準確
議論文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因為議論文是講道理的,要講清道理,就必須有明確的概念、準確的判斷和嚴密的推理。而反映這些概念、判斷和推理的詞句、句群以及段落,自然也必須是準確的。
議論文的準確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把握語言的分寸感。在不同的對象、場合,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來選擇不同的詞語,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議論文語言的準確,首先表現為把握語言的“分寸感”。
第二,用詞貼切,用句規范。貼切,就是說,一個意思是只有一個詞可以表現它的,這個詞在同一種語言中沒有任何其他詞可以代替它,一定要找到它使用才好。規范,就是句子合乎語法邏輯,這就需要在用詞上,尤其是在用同義詞、反義詞上下工夫,反復掂量,嚴加挑選。古人講“百煉為字,千煉為句”,說的就是煉字、煉句這兩個方面。
第三,恰當地進行修飾與限制。申論文章為了論證嚴密,常常需要多層次的修飾與限制,以避免片面化、絕對化、不周密等毛病的出現,這充分體現在狀語和定語的運用上。
2.高度概括
概括是指抓準事物特征,反映普遍本質,做到文約而旨豐,詞簡而理周,這就需要在深刻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在精練上下工夫。要做到必要的話一句不少,不必要的話一字不多,言簡意賅,干凈利落。
在記敘文中,語言應當是越具體、越形象越好,而在議論文中,即使是敘述事實,援引事例的部分,也基本采用概括敘述的方法;特別是在敘述后,必須對材料進行歸納、總結、概括出抽象道理來,這樣文章才能避免就事論事,使認識深入到事物的內部。
3.觀點鮮明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論點的表述要鮮明,決不含含糊糊,模棱兩可;二是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愛憎分明、褒貶判斷明確、鮮明的感情色彩貫穿在行文當中,使讀者從字里行間不難體會到作者的傾向性。
4.生動形象
許多人存在這樣一種誤解,認為議論文的語言不具有生動性,只是死板的說教而已,其實不然。議論文的語言也要具有生動性,但它并不是像文學作品那樣為了藝術地再現現實生活,而是為了使論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在抽象道理的論述中,穿插一些具體的形象,使議論不僅結構嚴密、邏輯性強,而且富有形象性,把抽象的道理和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就可以把問題分析得更清楚,將道理講得生動活潑,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
在具體運用方面,可以是用形象作為由頭,引出正文;可以把形象作為依據,提供證明;可以用夾敘夾議的方式,議論和形象融為一體等。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從議論的內容出發,根據議論說理的需要出發。
(二)申論議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1.偏離材料主旨
給定材料作文,首先必須讀懂給定材料,正確理解材料的主旨,總體上把握材料的精髓,然后才能進入寫作程序。切不可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執其一端,或把枝葉當主干,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未明白題意就匆匆忙忙下筆,造成審題失誤,導致行文偏離題意。
在行文之前一定要讀懂材料,準確立意,也就是說要全面分析、研究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選準最佳角度,在確定中心后方可動筆。
2.材料使用不當
議論文中的論證部分是由申論材料引發而來的。寫議論文,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其他文體也不能整篇脫開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定的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給定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給定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頭再扣住材料。
3.行文不合題意
申論試題一般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另一部分是寫作要求。寫作要求或以提示語出現,或另列出“要求”、“注意”。審題時,不僅要吃透材料,還必須看清寫作的具體要求,按照試題的指令寫作。特別要注意場合、身份等方面的要求;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題目要求,就匆匆下筆。在評卷中發現,有些應試者的作文若拋開試題的限制評判,確是好作文,但是未按指令寫作,不合題目要求,此類試卷只能被評為三類以下。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