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達芬奇這部戲該喊停了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2-01-0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達芬奇家居稱央視《每周質量調查》記者李文學聯合消費者唐英編造虛假報道,并向達芬奇敲詐勒索100萬元。2011年12月31日晚,達芬奇家居執行董事黃志新向記者證實,達芬奇確實已在2011年12月初向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進行了舉報,還向北京市公安局報了案,要求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央視目前未對此作出回應,警方是否受理也尚不得知。(1月1日新京報)
到了2012年,達芬奇的戲還在演,演得風生水起,愚以為,“央視記者敲詐勒索門”已經是第五集,而前四集分別是:央視披露達芬奇造假——第一集;達芬奇“流淚“道歉——第二集;達芬奇指責媒體虛假報道,堅稱產品無問題,并對要求退賠的消費者耍無賴——第三集;達芬奇不接受上海工商處罰,和工商打起“口水仗”,表示要起訴工商——第四集。這部戲真是又臭又長,盡管每一集都有些“新料”,但我們早已厭倦。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劇終”,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奢望。達芬奇這部戲看似撲朔迷離、跌宕起伏,但主要劇情一點也不復雜,線路很清晰,就是那么幾個關鍵問題——達芬奇到底有沒有虛假標注產地等違法問題?央視等媒體的報道是否有虛假成分?個別記者是否涉嫌敲詐勒索?達芬奇為何愿意花錢擺平問題?而其他問題都是這些問題的衍生問題,查清了關鍵問題,達芬奇的“密碼”也就徹底被破譯,所有的問題將迎刃而解,所有的亂象和謊言在真相面前都會灰飛煙滅。我們相信,如果有關部門拿出誠意拿出決心依法對達芬奇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調查,厘清關鍵問題并非難事。
達芬奇鬧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矛盾迭出,公眾看得懵懵懂懂,暈頭轉向,至今還沒有看出一個所以然來,這種“神秘”混亂的局面不僅傷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貶損了政府形象——有關部門在這么長時間內不能就達芬奇事件給出一個確鑿的結果,難逃履職不力的嫌疑。說句公道話,達芬奇事件就這么一直稀里糊涂地拖下去,沒個公正徹底的了斷,對達芬奇和央視也都不是好事。
在達芬奇鬧劇中,達芬奇家居公司和央視是“主角”,而相關政府部門則被“主角”牽著鼻子當了“配角”,劇情的發展、劇本的長度似乎都被“主角”控制了,有關部門顯得很被動,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有關部門根本就不應該參與“演戲”,而是應該做“導演”或“監制”,用法律決定“演員”的命運,決定劇情的走勢,而現在,有關部門是該舉起真相對達芬奇這部戲喊停了。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