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取消7570公里二級公路收費
來源:考試大發布時間:2012-01-09 18:00:54
高速公路密度西部居首,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級公路收費,在西部率先實現鎮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建成全國內河第一個航運交易所……近些年來,重慶市交通領域取得多個“全國第一”、“西部領先”,頻頻被媒體報道,引起世人廣泛關注。
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不僅為市民帶來了諸多便利,減少了物流運輸成本消耗、節省了經濟要素流通時間,也給重慶市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增添了重重砝碼。
高速公路成為“經濟引擎”
高速公路每投資1元,就能為沿線帶來0.67元的經濟效益
今年11月的一天,凌晨1點。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魯渝禽業公司總經理林立強,指揮著搬運工人,把一筐又一筐的秀山土雞和雞蛋裝上貨車,運往主城的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
“以前交通不暢,只能守著秀山本地市場,銷路很差。但現在不同了,大批土雞和新鮮雞蛋直接拉到主城,只要四五個小時就到了——這全靠有了高速公路。”林立強很是感慨。
渝湘高速重慶段通車以前,林立強養殖的土雞要運往主城,只能走319國道,耗時至少2天以上,運輸風險很高。如今,走高速公路縮短了運輸時間,節省了物流、養護成本,企業利潤增長了20%以上。
近5年來,市交委累計投資639億元提速高速公路建設,先后建成繞城、渝湘等20個高速公路項目,解決了12個區縣不通高速的出行難問題。
以前,從主城到“兩翼”最邊遠的巫山、秀山,需要3天時間,且沿途盤山公路崎嶇危險,如今這一通行時間已縮短為4小時左右;以前,從重慶到周邊省市的高速公路通道,只有一條成渝高速,而今省級出境高速公路出口已達到10個,遍及東西南北。
目前全市已建成2000公里“二環八射”高速路網,除城口、巫溪外,其他區縣全部有高速公路連通,基本實現“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高速公路架起連接內外、溝通四海的交通“主動脈”,大大增強了重慶市經濟輻射集聚能力。
經濟學專家認為,“交通干道的走向,將直接影響沿線經濟帶的形成”。有數據表明,重慶市高速公路每投資1元錢,就能為沿線地方帶來0.67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公路投資與社會總產出之比則為1:3,每億元公路建設投資可為公路建筑業提供2000多個勞動就業人數,為相關產業提供4800多個勞動就業人數。
高速公路,已成為重慶市經濟發展不折不扣的“引擎”。
取消7570公里二級公路收費
相當于每年給每位市民讓利30余元
“公路取消收費了,巴適!”2009年5月1日晨9點,“榮昌-永川”線路的中巴客車駕駛員李強沒花一分錢過路費,就輕松駛出永川區渝隆公路雙石收費站。
對他來說,以前1天跑3個往返,總計需繳納過路費48元。在二級公路取消收費后,他一個月可節約近1500元,即使票價下調一點也還有得賺,“乘客、車輛經營者都滿意。”
同樣是在那一天。眼看就要進入永川區隆瀘路永師收費站,駕駛員小劉習慣性地減速、掏錢,準備剎車繳費——直到進入收費站,發現收費亭內只有一名清潔工在打掃清潔,車行道上所有欄桿筆直地豎著。“對了,從今天開始不用繳費了!”恍然反應過來的小劉重重地踩下油門,疾馳而過。
臨門“剎一腳”的并不僅小劉一人,許多車輛進入收費站時,都會習慣性地剎車,放慢車速,直至確定確實是不收費后,才加速疾馳而去。
“一時間還不適應,幸福來得太突然了!”有10多年駕齡的貨車司機楊新泉說,他長期從事運輸,從未想到過有一天,重慶的二級公路會不收費!
直轄以來,重慶市修建了一大批二級公路,有效改善了交通面貌。但隨著收費公路規模大、站點密集、收費標準高等問題凸顯,進而制約了經濟發展。
2009年5月1日起,重慶市抓住國家實施“燃油稅”改革機遇,率先在西部地區取消了7570公里政府還貸性二級公路收費。同時,市交委通過政府回購等方式,將609公里經營性收費公路轉為政府還貸性公路,一并納入到取消收費的二級公路之列。此舉堪稱近年來重慶市改善民生、讓利于民的重要舉措之一。
目前,全市共有179條、7570公里二級公路實現免費通行,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有力推動了城鄉生產要素互動和區域經濟發展。
市交委統計,政府還貸二級收費公路每年收費總額大概10億元左右,平均到全市每個人大概為30多元。也就是說,二級公路取消收費后,重慶市每年至少將減少過路費收入10億元,這部分給市民的讓利部分,將由市級財政進行填充。這一“大手筆”,堪稱繼取消農業稅之后,市民經濟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對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農村公路“給力”農戶增收
250億資金“鋪出”3.8萬公里農村公路
陳顯鋒是巴南區云篆山一名土生土長的漢子。早年他曾先后在大江廠、宗申集團做過流水線工人,同時也在老家云篆山上做農家樂“兼職”老板。
“那時真算不上啥農家樂,就是把家里土坯房稍微整理下,擺幾張桌子做館子生意。”回想5年前的“自主創業”,陳顯鋒說,那時開的農家樂不僅談不上門面裝修,而且生意也很慘淡——走出門全是爛泥巴路,下雨天一不留神就要摔跤。由于道路不暢,整個云篆山景區少有人前來,農家樂的人氣不足。
轉機出現在2009年10月。經過7個月修建,巴南交通部門修好一條17公里環云篆山的環線旅游路,也是一條連接山上各村社的農村公路。陳顯鋒欣喜地發現,以前家門口的爛泥巴路變成了一條平整的瀝青路。
這條農村公路修通,為云篆山帶來了源源不斷客源。陳顯鋒的農家樂因此“沾光”做大,從以前不到20平方米土坯房,變為500平方米3層樓房。每逢周末假日,到他的農家樂吃飯的客人最多達到20桌以上,年收入3萬多元。
由地理環境影響,長期以來全市農村地區群眾“出行難”、物資產品“運輸難”等問題突出,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
從2007年開始,市交委大規模實施農村公路建設,累積投入250億元,修建了3.8萬公里農村公路,使全市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0.5萬公里,實現了全市所有鄉鎮通油路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改變了農村地區的對外封閉狀況,培育出一大批萬元增收農戶。另外重慶市還在全國首創由政府集中為農村客運車輛購買保險,縮小了城鄉交通差距。
正是得益于大規模的農村公路建設,近年來,重慶市“三農”面貌得到巨大改觀:全市糧食產量連續三年超過1100萬噸,蔬菜、水果持續增產;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0元,年均增加13.1%;實現“兩翼”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兩翼”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四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建立全國內河首個航交所
暢通水運物流,構建西部地區“準沿海”城市
丹麥馬士基來了,日本伊藤忠來了……近年來,多家全球知名物流巨頭,前腳接后腳地前來重慶“攀親”,入駐寸灘保稅港,參與港區建設。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重慶市水運優勢可謂得天獨厚。雖然水運基礎設施逐年加快,水運發展不斷提速,但綜合服務水平不高、輻射能力不強等制約因素仍然突出。
隨著近年來重慶市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內陸水路與沿海地區近海水路聯運、內陸水運與國際遠洋海運聯運的頻率逐年提高,水運物流市場對航運信息溝通、各種物流方式聯動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2010年9月,市交委組建重慶航運交易所,這也是全國內河惟一的航交所。
位于保稅港區內的重慶航運交易所,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綜合信息平臺的作用。航交所通過依托內陸惟一的保稅港區政策優勢,為各種航運公司、船代、貨代、港口物流等航運市場主體和金融、保險等社會服務機構,提供信息發布、金融結算等一體化綜合服務,促進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形成。
在成立一年多以來的航交所帶動下,目前重慶市水運貨運平均運距實現全國內河第一,貨運船舶平均噸位達全國內河第一,港口貨物和集裝箱通過能力達到1.4億噸、240萬標箱,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全球著名航運企業前20強均來渝設立辦事處或子公司。快速發展的水運建設加快了全市內陸開放步伐,讓重慶市正在成為西部地區“準沿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