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方舟子吞下“有毒的種子”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2-02-0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近日,深圳大學傳播系副主任孫海峰稱:方舟子《大象為什么不長毛》一書中剽竊了他人的圖表,更有明顯的翻譯錯誤,文中把描述人種膚色深淺的dark、light譯成夜晚、白天。(2月5日《齊魯晚報》)
我以為,對于指向方舟子的抄襲指責,大可不必幸災樂禍。指向方舟子的抄襲指責,本質是其過度工具理性失敗的體現。當方舟子越來越偏執與過度沉湎于自己的工具理性中,他吞下的“有毒的種子”也必將生長出誤傷自己的結果。
這并不是誅心之論,作為批評者,方舟子是值得尊敬的。但隨著方舟子職業批評生涯的推進,顯然已經過度執拗于某種“工具理性”,這一點在“韓方論戰”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甚:即偏執地相信自己分析方法與邏輯方式的“理性”,采用一些對比與論證的方式,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也要質疑他人代筆。
真話永遠是民眾所期待的,但過度的工具理性只能衍生出負面的效應。具體到“韓方論戰”的前前后后,盡管有觀察者說“這是場沒有輸者的論戰”,但方舟子顯然稍輸一籌。無具體證據批評下的公共形象隱性受損姑且不說,他所信奉的“工具理性”,其批評理念也開始展現出短板。此番質疑,也正是他釀過的苦酒:你用“邏輯”簡單地分析出韓寒請人代筆,那么我隨便在你書中找幾個謬誤,也可指責你抄襲。
當方舟子吞下“過度工具理性”的有毒種子時,他就可能遭遇“誤傷”——這雖是“順理成章”的結果,卻并非方舟子所需要承擔的代價。因此,倘若說方舟子被指抄襲是“韓方論戰”尾聲中的一個花絮,它提請關注的,仍是需被清晰界定的問題:批評者如何把握自己的批評自由與批評自律?如何在社會總體增量收益的前提下,享有言論自由,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正義的進步?如果這一切有著完美的厘清,那么鬧劇性的“方舟子抄襲”就不會出現,即便出現,也徒具圍觀價值罷了。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