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務員面試熱點模擬:信息公開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2-05-3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三、備考練習
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發布方式,微博對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介入和滲透日益廣泛,不斷引爆社會輿論。隨著微博影響力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和官員注意到了微博的力量和重要性,開始有意識地嘗試注冊微博賬號,利用微博發布信息,引導輿論,獲取反饋,與公眾交流,凸顯中國網絡問政水平與日俱進。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網絡文政的看法。
「標準表述」
在網絡問政日益常態化、制度化的今天,微博的出現無異為“官”“民”間的互動提供了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手段。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網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參與是微博問政的巨大推動力。在現代社會中,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網友們用各種手段參與到聲勢浩大的網絡問政行動中,充分體現公眾的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另一方面,政府更注重傾聽民情民意,決策過程中人民與政府的互動關系更加緊密順暢。由于傳統行政體制和行政文化的某些不足,體制內信息流動不暢,而互聯網的互動性和開放性非常適合充當政府與民眾交流的補充渠道,微博會繼續成為公眾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
網絡僅僅是一個“前臺”,有效回應微博問政的挑戰,需要政府在人、財、物的調配和行政運行機制方面做出相當大改善的努力,要適應網絡的透明快速,政府的反應機制要更靈活更透明,這對政府運作系統的改革提出更高新要求。
[對策]
第一,加強問政組織領導,建立科學管理體系。成立網絡問政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涉及社會管理輿情的應對工作,將正面的建設性意見吸收并轉化為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將負面輿情消除在萌芽狀態,盡可能減少已經發生的負面輿情對社會管理產生的負面影響,為涉及社會管理輿情的處置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第二,保持暢通問政渠道,形成良性互動格局。構建網上官員與網民良性互動的格局,是政府積極應對網絡民意的首要選擇。政府應先使得網絡利益有效表達的渠道保持暢通,及時了解和處理網絡民意所反映的問題,并完善溝通反饋機制。
第三,注重倫理建設,培育網絡公民文化。首先,加強網絡環境下倫理建設,培育公民的政治責任意識,努力提升公民的網絡道德責任感。其次,大力發展網絡社會文化,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通過發展網絡環境中的社會文化和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來規避網絡民意的盲目性、無序性和非理性。
第四,建立完善法規體系,規范網絡秩序。網絡信息傳遞的無序性和網民參與的非規范性,迫切需要網絡立法加以規范。首先要發揮人大的立法作用,在遵循網絡立法適時性、整體性、針對性和國際性原則的基礎上,創制一部結合網絡技術和政治民主的基本法律,并且適當考慮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來彌補人大立法的不足。在網絡法規制定的內容上看,既要規范網絡秩序,又不能妨礙公民參與的自由,在秩序和自由之間,網絡立法體現的是兩者之間的協調和平衡。網絡法律體系在規范網絡參政秩序的同時,也應為公民網絡參政行為提供了一個法制化的渠道,確保網絡民意不受壓制,保護公民在網絡中言論自由權,使網絡民意能通過正常途徑得到重視,保障公民有序的參與,實現網絡問政的有序化。
第五,推進信息公開,建立問政問責制度。回應網絡民意首要的是切實推進政府網上信息公開,這是政府“陽光行政”的基本要求。因而必須堅持政府網上信息依法公開、真實公開、注重實效、有利監督的原則,建立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掃除網絡民意發展過程中的障礙。另一方面,建立網絡問政的問責制度。政府應加快建設可量化的指標體系,追究在網絡問政中失職官員的責任,健全網絡問政的問責制度。只有網絡問政制度化,用問責制約束政府行為,才能使網絡問政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