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沒份兒 教育改革讓農村孩子越落越遠(4)
教育資源失衡拉大城鄉素質教育差距
在基層教育工作者看來,新課改是新高考的基礎,只有學校在新課改推進中漸入佳境,學生才能在新高考中取得佳績。然而,新課改在許多農村學校都處于一種尷尬狀態。
安徽省金寨縣青山中學是一所擁有2500多名學生的完中,也是六安市示范中學。然而,就是這樣一所條件較好的農村中學,在實行新課程改革后,依然面臨諸多難題。
“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需要強有力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從目前來看,大多數農村中學都達不到新課改的要求。硬件上缺乏與新課改配套的設施、器材和實踐載體,從軟件上看,新課程改革的體系設計非常完備,但嚴格操作下來幾乎不可能,比如綜合素質考評和學分認定、選修課設置等,在農村中學實施起來難度很大。”青山中學校長全國慶告訴記者。
他說,為了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和實驗,但由于農村中學辦學僅靠學費,經費十分緊張。青山中學每年幾十萬元的學費,僅能勉強維持校舍維修,用于改善教學條件的資金十分有限。學校圖書資料十分缺乏,人均圖書只有五六冊,與教育部要求的人均20冊標準相差甚遠,而且大多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無法滿足孩子們查閱資料的需要;學校實驗設備缺乏,只能進行演示實驗,探究性實驗根本無法開展;電教設備也十分缺乏,微機只有幾十臺,每個班級要排隊使用,不能滿足學生上網的需求,而新課改涉及的不少知識,都需要學生自己上網查閱資料。
安徽省壽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權義東告訴記者,教師缺乏,也使得新課改舉步維艱。全縣僅有1名通用技術專業教師,沒有通用技術實訓基地,因此很多學校這門必修課開不起來。全縣農村中小學美術、音樂、地理老師缺編40%以上,從而使新課改在農村只能停留在口頭和紙面上。即便如此,農村教師流失還非常嚴重,去年全縣8名獲得“安徽教壇新星”的優秀教師,就有7名辭職去了大城市教書。
沈陽市第81中學教務主任徐占東說,除了學校教育資源有限外,農村家庭條件也是一大“軟肋”。“新課改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求上網查資料、做課件等,可我們的學生家里基本都沒有電腦;素質評價要考查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等素養,而農村學生連進電影院都難,更沒有經濟能力去學繪畫、跳舞等。”
甘肅省會寧縣以每年不低于80%的高考升學率,被稱為“高考狀元縣”。記者在該縣中考成績最好的一所初級中學——三房吳初級中學采訪時,正值學生放暑假。望著最后一群初中畢業生蹦蹦跳跳離開的背影,校長王宗學顯得憂心忡忡。因為不久的將來,甘肅省將推行以考察素質教育為主要目標的新高考,“新課標早就發下來了,但是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缺得厲害,無法完成。這些剛畢業的娃兒在初中連天平和顯微鏡都沒用過幾回,素質教育基礎不牢,3年后咋考呢?”多年來一直為自己的學生感到驕傲的王校長跟記者念叨著,覺得對不起眼前的這些孩子。
“百科全書”式素質教育下的“穿新鞋走老路”
青山中學高二年級語文老師汪于蒂談起新課改,用一個“累”字來概括。她說:“新教材跨度大,涉及知識面太廣,一門語文課,要跨越建筑、美術、天文、地理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有的知識十分前沿和深奧,教師必須是全才才行。農村學生沒有查閱資料的條件,老師必須代勞,然后再教給學生。而每個教師都帶七八個班級的課程,疲于應對。有的跨學科知識連教師都難以掌握,更何況學生了。”
“現在的新課改,仿佛是要培養‘百科全書’式的學生,而一些新課改的考試試題,簡直讓人莫名其妙。如,今年安徽高考文綜試卷有一道試題,讓考生分析安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并就怎樣推動安徽文化創新提出合理化建議。像這樣的試題,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認識能力。”
與課程設置復雜、考試試題深奧相對應的,是農村教師素質不適應新課改要求。
寧夏石嘴山市隆湖中學高級教師魏銀忠說:“一些山大溝深地方的農村教師,沒有坐過火車,沒有聽過講座,沒有參加過研討會,教學方法墨守成規,怎能教出跟上時代步伐的學生呢?”他認為,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即使農村學校課程設置全部到位,由于農村教育質量差,學生的素質也無法與城市學生相比。
記者了解到,新課改推行后,農村教師先是參加短期集中培訓,學習新課改的理念,然后是觀摩一些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錄,接著就回到自己的課堂依樣畫葫蘆地推行。學得囫圇吞棗,也沒有經過自己的實踐摸索,就在自己的教學中實行一種新教法,這不僅使得教師自己難以駕馭,教學效果也得不到學生的認可。
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一些農村學校感覺很難適應新課改要求,開始知難而退,掛“素質教育”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一些學校所謂的“素質教育”,其實就是開展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像研究性學習等有利于培養農村學生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課程,反而被其他科目占用。這樣,就出現了新課改后“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局面。
在甘肅省會寧縣不少農村學校,物理老師無法按照新課標要求指導學生進行串、并聯線路實驗,只有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會寧縣三房吳中學教導主任王小兵說,新課改后,農村學校教學方法并未明顯改變,就是學生死記硬背的“圖形”“反應方程式”更多了。
福建永春三中地理老師吳曉榮說,現在不少老師上課還帶舊教材,在講課的時候,用新教材中的內容將舊教材“補充”完整,該搞題海戰術的還是搞,該死記硬背的還是背。這樣下去,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什么時候才能得到提高呢?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