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本章重點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歷史意義。 2、新時期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路線。 4、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體系。 5、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改革開放的深刻歷史啟示。 本章提示 了解中國特色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重要考點講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斷 1、平反冤假錯案:從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規模進行,290多萬名干部的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和糾正。其中包括為年“天安門事件”、“反擊右傾翻案風”等重大錯案平反;為劉少奇徹底平反并恢復名譽;改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四個堅持”)。 3、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二個歷史決議: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結論。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國民經濟的調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開始糾正前兩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清理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影響。是我國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轉變,也是改革開放的前奏。 5、 “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開始。·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1980年5月,鄧小平發表《關于農村政策的談話》,肯定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并在全國各地逐漸推廣。·“統分結合”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促進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1983年10月,中央作出決定,廢除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作為基層政權,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 6、經濟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7、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1979年1月1日發表,建議兩岸結束軍事對峙狀態。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舉行。·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綱領。▲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出到20世紀末國內工農業生產總值 “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9、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決定》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0、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1983年4月決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將海南島辟為經濟特區)· 1984年5月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門泉州漳州三角地區)·結論: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11、《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 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根本任務、基本方針·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12、十三大:1987年10月舉行。大會 ·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完整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制定了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 13、“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對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簡要概括,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14、《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 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強調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提出在黨內普遍深入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再教育,克服黨內存在的各種腐敗現象。 15、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舉行。·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此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 16、 《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將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成為20世紀90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 17、《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強調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18、十五大:1997年9月舉行。大會·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9、“三講教育”:199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中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歷時近兩年。 20、十六大:2002年11月舉行。 ·大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1、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年3月胡錦濤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所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上述五方面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3、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五項主要任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24、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黨開展。 25、基層民主自治體系: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 26、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主線,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重要考點講解 二、簡答題 1、簡述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及其意義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邀評論員文章,在全國開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一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自始至終得到鄧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繼延安整風之后又一場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實現歷史性的轉折作了思想理論準備。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戰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的具體思想和政策·“臺階式”發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爭取每隔幾年使國民經濟上一個新臺階。 ·闡明了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辛勤努力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鄧小平在1980年發表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解決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黨政不分、事實上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問題,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和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2)政治體制改革遵循的性質和指導原則: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須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指導,遵循統一領導、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3)政治體制改革的底線:必須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總結本國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絕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內容寫入了十三大報告。 4、1990年鄧小平提出的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 思想內容是什么? (1)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發展集體經濟。 (2)社會主義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農業最終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從長遠的觀點看,必然產生第二個飛躍,即農村經濟最終還是要實現集體化和集約化。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不向集體化集約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最終還是要走這條路。 5、江澤民是怎樣闡述改革、發展、穩定之間關系的? (1)1994年5月,提出: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進。 (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6、簡述香港澳門的回歸及其意義。 (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簽署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對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歸祖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香港、澳門的回歸,使“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為現實,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7、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什么? 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8、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有哪些? (1)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將“和諧”列入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2)·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9、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的內涵是什么? 2005年11月,胡錦濤在英國倫敦金融城發表演講,系統地闡述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 (1)中國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 (2)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來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合作,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3)中國與其他社會成員一道,為實現各國和諧相處、全球經濟和諧發展、不同文明和諧進步的美好前景發揮積極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10、進入21世紀,中國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所取得的成果是什么? 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說: (1)同周邊的睦鄰友好關系日益加強。努力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好合作關系進一步鞏固。 (2)同發達國家的關系得到改善和發展。中美關系總體保持穩定和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繼續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不斷充實。 (3)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大力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處理國際事務。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09年自考英語一課堂筆記(unit1) |
|
閱讀下一篇:09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筆記(9)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