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B.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C.建成和諧社會 D.落實科學發展觀
2.“傳統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極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毀。”這種觀點是( )。
A.歷史唯心主義的 B.歷史唯物主義的
C.歷史人本主義的 D.唯心主義經驗論的
3.溫家寶總理在給一位國務院參事的回信中,引用了兩句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一古訓蘊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經驗是判斷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重要
C.感性認識高于理性認識
D.人民群眾的直接經驗即實踐是認識的重要基礎
4.下列行政強制措施當中,( )屬于間接執行性強制措施。
A.查封、扣押 B.強制收購 C.限期執行 D.代執行
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依據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實踐,緊緊把握我國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對( )作出了科學判斷。
A.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 B.黨的歷史地位
C.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 D.世界政治經濟形勢
6.我國對作品實行( )原則,作者在作品完成時即取得著作權,受法律保護。
A.實際履行 B.協作履行 C.自動保護 D.先申請
7.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在于( )。
A.沒有自然科學的依據
B.不懂得一般和個別的辯證關系
C.否認了物質的客觀性
D.是對物質的自發猜測
8.某甲在一胡同口搶劫一女青年錢包。搶到錢包后,突然發現該女青年是自己的鄰居,于是將錢包當面還給女青年,聲稱剛才的行為是開玩笑。某甲的行為是( )。
A.犯罪預備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9.甲在夜晚射殺乙,結果將乙飼養的一匹馬殺死。甲的行為屬于( )。
A.意外事件 B.工具不能犯未遂
C.對象不能犯未遂 D.能犯未遂
10.緊急避險行為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這里所說的“必要的限度”,錯誤的說法是( )。
A.必要限度指緊急避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必須比所避免的損害要小
B.緊急避險沒有超過必要限度但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C.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D.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不應當負刑事責任
參考答案解析
1.A【解析】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B【解析】這句話是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的表述。
3.D【解析】溫家寶總理所引用的話是漢代哲學家王充所寫的《論衡》中的一句名言,主要意思是堅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善于從人民群眾中吸取意見。這一思想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
4.D【解析】以采取強制執行的方法為標準,可將執行性強制措施分為間接強制執行措施和直接強制執行措施兩類。間接強制執行措施主要有執行罰和代執行兩種形式。
5.A【解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學分析我們黨的現實情況得出的科學結論,它是系統的科學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學判斷,故選A。
6.C【解析】我國《著作權法》明確規定,作品實行自動保護,作品完成即取得著作權。
7.B【解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是建立在近代科學原子論基礎上的哲學觀點,即把自然科學變成哲學觀點,因此這種觀點有科學依據,不否認物質的客觀性。但它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誤認為物質的一般形態。即用個性來取代共性,也就是不懂得一般和個別之間的辯證關系。
8.D【解析】本題考查犯罪形態。犯罪已形成某種停止形態后,不可能再出現其他的停止形態。某甲的搶劫行為已達到既遂狀態。
9.C【解析】犯罪未遂包括對象不能犯未遂和工具不能犯未遂,甲的行為屬于對象不能犯未遂。
10.D【解析】我國《刑法》第18條規定: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