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三講教育”:199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中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歷時近兩年。 20、十六大:2002年11月舉行。 ·大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1、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年3月胡錦濤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所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上述五方面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3、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五項主要任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24、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黨開展。 25、基層民主自治體系: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 26、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主線,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重要考點講解 二、簡答題 1、簡述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及其意義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邀評論員文章,在全國開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一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自始至終得到鄧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繼延安整風之后又一場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實現歷史性的轉折作了思想理論準備。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戰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的具體思想和政策·“臺階式”發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爭取每隔幾年使國民經濟上一個新臺階。 ·闡明了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辛勤努力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鄧小平在1980年發表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解決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黨政不分、事實上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問題,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和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2)政治體制改革遵循的性質和指導原則: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須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指導,遵循統一領導、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3)政治體制改革的底線:必須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總結本國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絕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內容寫入了十三大報告。 4、1990年鄧小平提出的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 思想內容是什么? (1)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發展集體經濟。 (2)社會主義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農業最終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從長遠的觀點看,必然產生第二個飛躍,即農村經濟最終還是要實現集體化和集約化。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不向集體化集約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最終還是要走這條路。 5、江澤民是怎樣闡述改革、發展、穩定之間關系的? (1)1994年5月,提出: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進。 (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6、簡述香港澳門的回歸及其意義。 (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簽署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對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歸祖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香港、澳門的回歸,使“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為現實,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7、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什么? 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8、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有哪些? (1)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將“和諧”列入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考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筆記第九章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考公共課資料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筆記匯總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