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病毒經飛沫傳播。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常發生流感大流行。 1.癥狀 潛伏期為數小時至數日。發病急,寒戰、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伴有頭痛、倦怠乏力、關節酸痛等,還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流感的全身癥狀明顯,而呼吸道癥狀較輕。兒童患流感容易并發肺炎。發熱3~4天后逐漸退熱、癥狀緩解,法理可持續1~2周。 2.護理和預防 護理:應臥床休息,退熱后不要急于活動。多飲水,吃有營養、好消化的食物。 預防:增強體質。流感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減少聚會;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注意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接種流感疫苗。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較強,主要經飛沫傳播,多發于冬、春季。易感者多為2歲以上兒童。 1.癥狀 潛伏期為14~21天。一般先于一側腮腺腫大、疼痛,后波及對側,約4~5天消腫。腮腺腫大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熱,有壓痛感,咀嚼時疼痛。伴有發熱、畏寒、頭痛、食欲不振等癥狀。若出現嗜睡、頭痛、劇烈嘔吐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2.護理和預防 護理:病兒宜臥床休息;多喝開水,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吃酸辣的食物;克服用板蘭根治療,腮腺腫痛時,可冷敷,或以中草藥外敷(如青黛散、紫金錠等) 預防:隔離病兒,至腮腺完全消腫。接觸者檢疫觀察月3周,可服用板蘭根沖劑預防。可注射腮腺炎疫苗。 (六)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經飛沫傳播,也可由被污染的用具、食物、玩具等傳播,多發生于冬春季。 1.癥狀 潛伏期2--5天。病初以發熱、頭痛、咽痛、嘔吐為主,咽部發紅,扁桃體紅腫,有膿性滲出物。1--2天內出皮疹,從耳后、頸部、胸部迅速波及軀干、四肢。全身皮膚潮紅、布滿針尖大小的點狀紅色皮疹,手壓可退色。在腋窩、肘彎、腹股溝等處,皮疹細密如條條紅線。面部充血潮紅,口唇周圍皮疹稀少,呈環口白圈。舌面光滑、舌乳頭腫大,像楊梅,稱 "楊梅舌"。皮疹2--4日內消失,1周左右開始脫皮。少數病兒可并發急性腎炎等疾病。 3.護理和預防 護理:隔離病兒至少7天。遵醫囑,徹底治療。 預防:同水痘。 (七)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比較廣泛的常見傳染病。傳染源為病人及病毒攜帶者。 1.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糞便中,自潛伏期末至發病后2--3周都有傳染性。病人糞便直接或間接污染食物,經口傳播。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及攜帶者的血液、體液 (唾液、乳汁等)及糞便中。通過注射、輸血及消毒不嚴格的醫療操作而傳播是發生乙肝的主要途徑。此外,母嬰之間及生活上的密切接觸也是重要傳播途徑。 2.癥狀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等多種類型。主要癥狀為食欲減退、惡心、乏力、腹瀉、肝腫大有壓痛,不喜歡吃油膩食物等部分人有黃疽 (鞏膜、皮膚變黃)。 3.護理和預防 護理:隔離病人。肝炎病人應多休息,病情好轉可輕微活動。飲食以少脂肪、多維生素及適量蛋白質和糖類為宜。 預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講究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人,水杯、牙具等應個人專用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幼兒的食具、水杯等應煮沸消毒 (水燒開后煮15分鐘以上);幼兒園工作人員應定期體檢應嚴格執行各種注射和針刺用具的消毒,并堅持 "一人針一筒"的原則早發現、隔離病人,病人隔離后應徹底消毒所在班的用具、設施。 (八)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多發生于夏秋季。病人及帶菌者的糞便污染了水、食物等,經手、口傳播。 1.癥狀 潛伏期為1--3天。起病急,高熱、寒戰、腹痛、腹瀉。一日可瀉十到數十次,為膿血便。排便有明顯的里急后重感。少數病人,中毒癥狀嚴重,表現為高熱、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很快昏迷、抽風。 2.護理和預防 護理:病人宜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為主,忌油膩及刺激性食物。病情好轉應加強營養。治療須徹底,以免轉成慢性菌痢。 預防:早發現、早隔離病人和帶菌者。加強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