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論熱點:信息公開怎能簡單說法了事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1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紫金礦業銅礦污水污染事件發生已有20天,距媒體的第一次披露也已經過了10天。據人民網等媒體報道,針對社會高度關注的汀江水質究竟是否達標,魚類死亡現象還有沒有出現,檢測出致癌物質六價鉻是否屬實等問題,福建有關部門回應稱,從事故發生到現在,從汀江流向廣東境內的水質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并稱媒體之前報道依據的標準不同。
福建官方的回應是十分肯定的,全盤否定了此前民眾和媒體質疑的原由。但梳理這起污染事故的前前后后我們便可以看出,這次事故既是一次突發的公共安全事件,也是一次由來已久的污染隱患大爆發,一次污染企業受到地方政府特別保護問題的曝光。有毒廢水泄露導致大面積污染發生以后,紫金礦業公司瞞報事故長達9天,該公司與政府之間非同尋常的密切關聯,以及雖然備受環保部門批評卻仍然受到的特殊保護也都一一經媒體調查浮出水面。在這樣的背景和調查結果面前,福建官方給出的這個結論則顯得既過于簡單,又過于獨斷。從目前媒體在當地的調查來看,涉及污染的致癌物、造成的具體損失等關鍵數據仍然缺乏,居民對飲水安全,漁民對未來生計的擔憂仍在繼續,單憑官方的單方面回應,遠不能終結來自各方的猜測和質疑,驅散汀江污染的陰霾。
經過多年來的意見博弈,并付出沉痛代價之后,信息公開和透明目前已成為全社會自上而下的共識。但紫金礦業的這次污染事故則仍表明,一旦信息公開的原則在涉及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仍然會面臨嚴峻挑戰,尺度被隨意拿捏。這種挑戰既體現為事故發生后的信息披露本能地體現為盡力拖延、隱瞞、躲閃和回避,也體現在應對公眾和輿論的質疑時的輕率和傲慢之上。
在紫金礦業的污染事件上,公共輿論既有對水質污染的擔憂,也有對地方政府庇護經濟貢獻巨大的企業之間懷疑,而這種擔憂并非毫無依據。現實也已經表明,在缺乏一個獨立客觀、詳細深入的調查下,就迫不及待地拋出一個與民眾現實感受和媒體調查嚴重對立的官方結論,此后便不去理會各方意見的做法,不僅會加重這樣的懷疑和擔憂,也遠遠背離了信息公開的本質。
在當下的公共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前一種情況是非對錯已經十分明顯,而后一種情況則常常成為政府壟斷信息乃至淡化、掩蓋問題的擋箭牌。很多時候,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事件面前,地方政府既是公共管理職能的承擔者,又往往是利益牽涉者和唯一的信息提供方。以不容置疑、你說我聽的方式出現新聞發布會和官方結論,看起來政府對信息的發布,對輿情的回應是及時了,但卻把各種意見和事實擋在了門外,政府公信力則非但沒有因此而樹立,反而鑄成了新的反感和不信任,而這種公信力的損傷修補起來將更加困難。華南虎事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不能不對這樣的官方回應保持警惕。信息公開不僅意味著不能瞞報、延報, 也意味著公開的信息應當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質疑,經得起外部的調查,也經得起現實的檢驗。在此之上,允許多方面的調查,允許民意的充分表達,允許信息的充分披露才是確保信息真實、全面的途徑。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