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新大綱公務員考試熱點分析與時政(6)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1-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切入點2民生之本——就業(就業難VS招工難)
時事點擊
★教育學研究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發現了兩個現象:其中之一是,幾天前一位朋友向他咨詢為什么不發達地區的高職高專院校面臨很嚴重的招生困境?按道理,在不發達地區,農村家庭的孩子應該選擇上學這條路來改變命運,當地高職高專不至于招不到學生。
另一個現象是,不久前,《人民日報》公布了一組數據:2009年全國84萬應屆畢業生退出高考,導致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生總量首次出現下降;而在2010年946萬應屆考生中,棄考人數接近100萬人,除了21.1%的考生選擇出國,另外相當一部分是來自農村的考生,他們多數選擇讀職校學技術或者直接打工。
熊丙奇對此的解釋是,對于農村學生來說,面臨這樣一個尷尬處境:考上大學越來越容易,但學校的教育質量、就業情況都不理想。“教育回報率不高。按正常教育回報,上學越多,越容易找工作,工資越高。而現在的情形卻完全不是這樣”。
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熊丙奇表示,接受高等教育的作用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能力得到提高,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一個技能基礎,或者有一些更好的發展空間;二是畢業之后得到社會認可。“現在看來,學生進入大學后實際上并未接受到多少有用的教育,能力和素養沒有多大提高,學校教育屬于一種空心化的狀態。而在目前學歷貶值的背景之下,學生已經很難僅靠一張含金量并不高的文憑去找到工作了。許多農村家庭在這種學費高、教育過程索然無味、畢業后又找不到工作的現實環境下放棄高考,是可以理解的。”
“讀大學需要投資,畢了業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這是我們所說的就業難中最重要的問題。因為有投資就要有回報,尤其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說,他們念了大學就意味著再也退不回農村,沒有退路了,將帶來非常大的社會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很明顯,“就業難”問題正開始倒逼出教育、社會領域的一些問題。在劉爾鐸看來,長此以往,城鄉教育、收入分配等領域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就業是民生之本,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就業優先戰略,堅持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必須下更大的決心、用更大的力氣,想方設法地解決。
★目前,天津市濱海新區四成以上的餐飲企業都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據估算,新區目前餐飲行業用工缺口已超過萬人,用工荒已經影響到新區餐飲業的發展。
記者近日走訪了新區內多家餐飲企業發現,目前餐飲企業最缺的就是廚師、傳菜員、大堂經理、后廚保潔員等服務人員。記者在河北路附近一家高檔餐館發現,該飯店大廳有20多張餐桌,但服務人員只有4名。天津市餐飲協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中高檔的餐飲企業,都有相應的服務人員配置的行業規則,一名大廳服務人員平均服務1.5張桌子,房間則平均是1.5個人看1間房。該飯店服務員告訴記者,上一批服務員不久前剛離開,他們是上周才從河北省招來的。飯店負責人無奈地表示,“服務差導致生意不好,企業收入少了工資發不起,更難請工人,現在不少餐飲企業已經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據了解,因為缺人,洋貨市場附近的餐飲企業不到兩年的時間,已經減少了三成。
濱海新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人力開發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濱海新區年第二季度勞動力市場信息供求狀況顯示,餐飲業人才短缺嚴重,已經入新區十大緊缺人才之一。餐飲業缺乏人才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人才招聘困難,新開酒店大規模招聘人才時,往往需要用很長時間才能招到人;二是稀缺性人才難找,一旦某個重要崗位空缺后,要找人填補很難;三是行業內人才流動性很大;四是很多具有高等學歷人才不愿“委身下嫁”到酒店從服務生干起。這些因素讓現在的年輕人遠離酒店餐飲行業。
深度解讀
就業問題之大學生就業難
★問題表現
據統計,2009年,中國各類高校總數達2663所,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290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3%,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正式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11萬,當年就業率約為68%。盡管國家有關部門精心謀劃、密切協作,出臺了一系列積極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并從個別現象演化為普遍現象,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2010年全國需要就業的歷屆和應屆高校畢業生預計在1000萬以上。以2011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為例,僅招考13566人,報考人數超過104萬人,選聘比達到空前的76.6∶1。
★原因分析
一、市場就業環境方面的原因
(1)畢業生供需矛盾加劇。據教育部統計,隨著大學擴招的展開,大學畢業生人數正以每年近百萬的數量高速增長。畢業生人數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場供過于求,勢必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2)就業模式的轉變與就業市場不完善之間的矛盾。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的“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其一方面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要。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就業市場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
二、高校方面的原因
(1)學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供需結構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從總量上看,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并不算多,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具體到畢業生所學的專業,結構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來。許多高校為了提高辦學效益,盲目追逐熱門專業,一哄而上,致使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
(2)高校培養的部分學生質量不過硬。許多高校擴招后學校的各項軟、硬件設施都不能滿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短缺,教師隊伍的素質下降,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從而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一些高校只是口頭上重視就業指導,導致許多畢業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職業傾向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而是在人才市場上盲目找工作,這樣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單位的拒絕。高校就業指導缺乏對學生在求職方法、技巧,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等方面的指導。
三、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1)盲目提高用人標準,人才高消費現象嚴重。用人單位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吸納、儲備人才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事情,但有些單位不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學歷。人才高消費現象愈演愈烈,不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也極大地挫傷了畢業生的積極性。
(2)過分看重工作經驗,不能及時置換冗員。有的單位在招聘時特別看重工作經驗,明確表示不要應屆畢業生。他們認為應屆畢業生動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才能正常上崗。因此,他們更青睞那些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用人單位的這種短期行為,大大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四、畢業生自身的原因
(1)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和落后的擇業觀與現實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環境優越。大學生的這些就業觀念與新形勢下的就業需求是極不相稱的,它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2)部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欠缺。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企業希望所招收的大學畢業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交協作能力以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能力。而一些學生在大學里只滿足于完成應學的課程,缺乏廣博的專業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狹隘,動手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欠佳,適應性不強。社會的期望值與學生自身素質的這一差距也影響著學生的最終就業。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