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嚴格監管才有常態的合格與安全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1-1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12日表示,中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國外檢測合格率也在90%以上。
對于諸如此類的官方數據,我一向執百分之百的信任態度。一是因為此類數據完全屬于獨家提供,也沒可供參考的對象,所以不信也得信。更重要的是,這個數據說明不了問題。“中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看上去喜氣洋洋的數據,不過是相關部門工作業績的自我展示,而與食品安全現狀和公眾實際感受相去甚遠。
不要說90%,就是百分之百又如何?公眾照樣擔心吃上地溝油炸的油條,喝上添了化學物質的牛奶,問題食品照樣花樣翻新地挑戰著身體極限。所以問題在于,安全的食品一定是合格的,而合格食品卻未必都安全,這是兩個有聯系卻不對等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
舉個最簡單例子,“三鹿奶粉”爆發之時,對于“三聚氰胺”為何物我們都不了解,更不要說檢測了。甚至在幾年后,“三聚氰胺”依舊陰魂不散,原因據說就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檢測設備和技術。當時這樣的牛奶當然是“合格”的,但你能說是安全的嗎?
食品安全監管抽查,本是一項技術活。其科學性和實用價值,不僅取決于檢測設備和技術等硬件條件,很多時候還取決于意識和責任。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前不久出臺的“乳品國標”。因為被一些利益所綁架,此標準甫一出臺,即被輿論批評為“一夜倒退25年”。而剛剛出臺的速食食品新國標,也被指“標準降低”。
由此觀之,不能不說“食品抽查合格率90%以上”,就如同小明成績一直“穩定在”一個很差的層次上一樣,不僅不足喜,反令人憂心忡忡。因為公眾真正渴求的是食品安全,而非摻雜了各種利益考量的“合格率”。更重要的是,以降低食品安全指標為代價而取得的高合格率,不僅無益于改善食品安全現狀,反而人為營造了一種“形勢一片大好”的假象,從而掩蓋了監管方面的諸多深層次問題。
譬如蒲長城在高調宣布“食品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之后,話鋒一轉,稱“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食品生產企業當前應加強誠信建設和行業自律。身為國家質檢總局的官員,蒲先生拋出這樣一個觀點,著實令人驚詫。“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這話沒錯,什么樣的食品不是生產出來的?問題是怎么樣才能讓企業一直生產安全的食品?一要靠行業自律,二要靠嚴厲監管,兩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為“好的制度使壞人變好,而壞的制度會使好人變壞”。如果沒有嚴厲監管,再善良的商人遲早也會暴露出過度逐利的沖動;反之,再逐利的商人也會忌憚于無處不在的剛性監管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些食品安全治理較好的國家,也用無數事實證明,只有制度的科學和監管的到位,才會有人性的向善,道德感的提升,兩者豈能錯位?
從合格與安全的混淆,到監管與生產的錯位,不僅說明對常識的缺失,也是對其職責的一種漠視和矮化。希望這樣的表態,純屬個人觀點,而非“職業共識”。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