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申論熱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2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三、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認識問題
1、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大大激發了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情。紛紛出臺了相應的規劃,制定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在發展的浪潮中,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一些地區為爭奪歷史名人墓地、故居出現非理性炒作,各地紛紛上馬內容雷同的創意園區等。對此,你怎么看?
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出我國某些地區、某些人對文化產業的理解并不完整,還只是流于表面。事實上,實踐已經證明,文化產業并不能脫離當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是成正比的,要想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有適量的經濟基礎,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文化市場,然后才是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梢赃@樣說,經濟社會發展得越好,對文化產業的需求也就越高,對文化產品的消費能力也就越強。由此,發展文化產業不能盲目地抱著“跨越發展” 的態度,不考慮當地的經濟承載能力,特別是政府主導建設的相關項目,如主題公園、文化產業園區等,更需要科學的評價和規劃,否則就必然會導致盲目的投資,不僅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更會損害城市的整體利益。
2、有的地方熱衷于搞文化活動、文化項目,而在農村基本的文化設施卻不全。對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我們要堅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手抓”,努力實現文化發展雙輪驅動、兩翼齊飛。
一方面,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把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民生事業的重要內容,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原則,優先安排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項目。抓住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創新文化服務方式,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深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專業技術人員“進萬村興百業”、“高雅藝術下基層”、 “彩色周末”等活動的長效工作機制,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動品牌。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全面實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的獨特作用。切實抓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好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實施“銀企融合工程”,搭建融資平臺。探索適應和引導市場需求、撬動最大增值環節的資源整合途徑,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鼓勵其“走出去”,擴大國際影響力;創造條件使文化企業實現上市融資,培育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實施好“名人名品名欄目”工程,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正確處理文化與科技的關系,深入實施“數字化引領、結構化升級”工程,運用先進科技提升傳統文化產業,提高文化自主創新能力,優化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催生新業態、增強競爭力。當前,重點是抓好報業、文化、廣電、出版等部門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通過不懈努力,形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的生動局面。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