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時評:唯公平能挽救公考信仰的迷失
來源:紅網發布時間:2011-12-0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熱點推薦:
被稱為“國考”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27日結束,133萬人懷揣夢想走出考場。本次“國考”前,社會對公務員考試公平之憂慮再度浮現,最典型的當屬山西長治考生宋江明事件;此外,有關公考錄取時的就業歧視也引發廣泛關注。
公考,尤其是“國考”,向來被與高考相提并論,“公平”二字則是焦點所在。而公考更為復雜,因為,高考更多與個人前途有關,公考的本意則在“為國取士”,這就不單單是個人的事。
在國考前,某招聘網站一項調查驗證:報考者中,六成以上是奔著公務員的穩定性或高福利去的,而真正懷揣“為國家和人民服務”信念的不到30%.于是,人們很糾結:公考真正做到公平了又如何?難道就僅僅是為了讓大家去公平地競爭一個雷打不動的鐵飯碗么?
這樣的糾結很像“娜拉走后怎樣”般的無奈。近百年前,魯迅先生針對易卜生的著名戲劇,提出了引人深省的問題:為爭取自由而離家出走的新新人類娜拉,面對現實的環境,將來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同樣,面對公考,我們也有這樣的擔憂:一批批年輕人通過公考進入官場,面對深厚的潛規則,或許不是被磨平了棱角,便是急流勇退。
或許,宋江明正是看透了這樣的無奈,當自己的遭遇被媒體報道并因此而逆轉,他卻毅然放棄了最后的復查機會。然而,回過頭想,倘若他的公考之路一直公平,并最終成功考取,憑借他的秉性,或許仍有一份勇氣挑戰老舊的潛規則,為官場帶來一股清新之氣。
事實也證明,盡管公考如今仍存在種種問題,但不可否認,仍有一批有性格有能力的年輕人被公開選拔進官場。比如,前不久媒體報道,有幾百位80后公務員,成為官場中的異類,他們開博客、發牢騷、寫官場感言,甚至出了書。從他們的眼中,我們看到了官場中的不盡如人意,但他們能被體制所包容,則說明,官場仍是在進步。
目前圍繞公考的信仰的迷失,就需要有更多這樣的年輕人來提振,最根本的,則是讓這條路更為公平。只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到公平環境,當他進入官場,才能有足夠的信念支撐他公平執法、執政。
欲至千里,先積跬步。要想改變人們對公務員群體的印象,需要一系列體制的改革,比如公務員的監督、考核、退出機制。但對于公考,我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冀望,就是公平。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