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泄密只為炫耀”經不起常識檢驗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1-12-0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去年5月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屢次被泄露。日前,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室原副主任孫振和央行金融研究所貨幣金融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伍超明,因泄密分別被判刑5年和6年。伍超明的律師稱,他泄密主要是出于炫耀心理。國家保密局曾表示,此案有利益驅動。(11月28日《京華時報》)
很長時間以來,經濟數據提前泄露已在“譴責”聲中漸成慣例,可當事部門一度僅是“譴責”,直到目前才有兩名涉案官員被判刑。在這樣的背景下,泄露國家經濟數據機密“只為炫耀而未獲利”的說法,顯然有些違背常識。畢竟,兩名官員都是高學歷成年人,深知提前泄露國家秘密是嚴重犯罪行為,更沒理由在社會早已憤怒不已的情況下,為“炫耀”一再泄露經濟數據。
伍超明在泄密短信中強調“11號才公布,請保密,管得嚴”,這說明他充分認識到這樣做是在冒險。泄密官員不可能不知道,在資本市場上,信息的提前泄露必然會讓所謂“消息靈通人士”獲得大量直接利益。國家保密局新聞發言人杜永勝此前就曾表示,伍超明、孫振泄露涉密經濟數據案件背后有利益驅動。
可是,如此重大經濟數據泄密案背后的利益交換,竟在檢方指控和法院判決中都未出現,實在令人費解。因為對泄密背后利益交換的深究,不僅關系到對泄密官員的量刑,更關系到對非法獲取國家秘密者的法律責任追究。就像有受賄就有行賄一樣,我們打擊經濟數據泄密,固然要打擊泄密一方,但同樣不可放過非法獲取一方。是哪些人從伍超明、孫振那里提前獲得了國家經濟數據,他們是否與伍超明、孫振存在利益交換關系,提前獲得國家經濟數據又讓他們獲益多少,這些問題都不應被輕易放過。
出于炫耀心理而主動選擇泄密,這不可能是一種正常狀態,而更可能是利益交換關系在司法上的延續。如果我們無視如此話語,就極可能為經濟數據泄密重演埋下隱患。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