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面試核心階段必備應對措施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2-07 17:24:4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三、禮貌得體的提問
面試中應試人的提問,包括向考官提問,以及小組面試中對同場競爭者的提問。面試過程是考官與應試人雙向信息交流的過程,一般主要是考官提問,應試人回答。應試人除非感覺確有必要,盡量少提問或不提問,特別是不要提那些特別簡單、特別復雜或十分敏感的問題,因為大多數考官不習慣于回答應試人的提問。這是基本原則,一般情況下都要遵循。面試核心階段的應對措施(3)
但是,并非說應試人不能提問題,禮貌得體的提問,往往能活躍面試氣氛,激發考官的興趣,顯示你的熱情、關注、自信和才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有關應試人如何準備提問的問題,前面已有論述,這里不再重敘。下面,我們主要談一點有關正確有效地運用提問方式的問題。
提高向他人提問技巧而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掌握兩個關鍵:一是可以采用的提問方式有哪些;二是這些不同的提問方式可期望得到什么樣的反應。成功的提問者應有選擇正確提問方式的能力,有評價所獲取信息準確性的能力和有根據信息進行正確決策或采取適當行動的能力。
作為應試者應避免使用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連串式提問方式
即不要一連問主考官好幾個問題,例如:“王科長,我想問您幾個問題:(一)……;(二)……;(三)……”(四)……“這種連珠炮式的提問往往使人應接不暇,疲于應戰,容易引起別人的厭煩。
2壓迫式提問方式
這種提問方式帶有某種挑戰性,分寸很難把握,稍一疏忽就可能給對方造成不良印象,以為你有意挑釁,對他不尊重,不信任。應試人不可存心挑剔主考官的毛病,也不要加以指正。例如:“劉博士,您剛才不還說……,現在怎么又說……?”這類提問往往使人下不來臺,出現尷尬局面,是應當極力避免的。
3引誘式提問方式
這種方式看起來很平常,但對回答者具有欺騙性。這種方式是建立在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基礎之上的。有的應試人自作聰明,為了急于讓考官認同自己的某個觀點,故意設置一個圈套,使考官陷進去,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對的。使用這種提問方式的危險在于產生事與愿違的效果。考官一旦發現自己上了當,將對應試人產生反感,而不是對他的“機智”產生欽佩之情,因此,從一開始就應采取以誠待人的方式。應試人必須清楚這一點:你要獲得面試成功,不是僅僅獲取考官形式上的認可就能實現,關鍵還是要打動考官的內心世界。
4模糊式提問方式
有些應試者追求提問方式的婉轉,本來是件好事,但由于掌握不好分寸,變成了兜圈子、捉迷藏,使考官一時摸不著頭腦,產生煩躁情緒。當一個問題問得含糊不清的時候,你將得不到你所期望的信息。因為,回答者只能憑著對提問的猜測來回答,而且回答大多也是含糊的。提問題時應使用大家都能明確理解的語義,避免使用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或行話是很重要的,要牢記,如果你要得到清楚的回答,你的提問就必須清楚和易于理解。
面試過程中,應試者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有效的提問方式:
1開放式提問
這種方式以“如何——”“什么——”“為什么”“哪個——”形式開頭,目的是獲取信息,鼓勵回答,避免被動。例如:“這件事您怎么看?”
2清單式提問
呈現出選擇、可能性或抉擇的問題。目的是獲取信息,鼓勵詢問對象陳述優先選擇,鼓勵詢問對象不只看一種選擇。例如:“你認為貴單位管理上存在什么問題?制度不健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是別的什么問題?”
3假設式提問
讓別人想像、探求別人的態度或觀點。目的是鼓勵對方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如果你是我的話,你會怎樣處理這個問題?”
4重復式提問
返回信息以檢驗是不是對方的真正意圖;檢驗你得到的信息是否正確。目的是讓對方知道你聽見了他的信息并很重視這一信息,檢驗獲得信息的準確性。例如:“你是說……”:“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你說的是……”。
5確認式提問
表達出你對信息的關心和理解,鼓勵信息發出人繼續與你交流。例如:“我明白了!”“這很有趣!”
6封閉式提問
可以用“是”、“否”等簡短詞語回答的提問,目的是得到明確具體的回答。例如:“你聽清我的回答了嗎?”
四、展現出你堅定的自信心
沒有或缺乏自信心的人,很難有所作為。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因此,幾乎不論什么單位,招聘什么人,都會對應試者的自信心做出評價,而這種評價又將直接影響是否錄取某位應試者。因此,應試人要想獲得面試成功,必須充分展現你堅定的自信心。
人的各種行為,可以用自信或不自信來表達。不自信的行為可以進一步分為屈從式的行為和粗魯的行為。這三種行為都會在人們身上體現出來,只是不同的人身上這三種行為的相對優勢不同。
1屈從的行為
屈從的行為產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想得到他人的認同,避免傷害他人的感情或擾亂他人心緒。他們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或者表達他們的觀點、見解時,用一種很謹慎、很膽怯的方式。采取屈從方式的人,在工作中通常讓人牽著走,讓他人居功于自己完成的工作。他們或許對此非常不滿,但是他們太軟弱,常常茍且偷安,忍氣吞聲。
屈從的行為可以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
“對不起,我占用了你寶貴的時間,但是……”
“如果我們……,你是否要反對?”
“這只是我的觀點,但是……”
“行,如果你那樣認為……”
至于非語言的表現則包括猶豫、經常以一種非常低的聲音說話,或者不敢正視那些正在談論的人的眼睛,具神經質的動作;或著扭著雙手、聳起雙肩,有時他們不論站著或坐著,總是把雙臂交叉在胸前,表現出一種保護自己的姿態。
2粗魯的行為
粗魯的行為可以通過下述方式表現出來:很少或根本不關心別人的觀點、要求或感受;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經常反駁別人的觀點和主張。粗魯的行為包括采用諷刺的語言,采取恩賜別人的態度,對出現的問題或失誤采取責怪別人的態度,甚至對別人帶有敵意或進行人身攻擊。這類行為可以通過下述言行表達出來:
“你干還是不干?!”
“那是傻子才干的事!”
“你憑什么不相信!?”
“這都是你的錯,與我無關!”
粗魯的行為還可以通過非語言行為表現出來。例如講話的聲音高而刺耳,采用諷刺的語調,語言急促,時常具有挑釁性。他們常有一種別人不敢對視的目光,手勢激烈,指指點點,甚至拍桌子、摔東西等。
3自信的行為
自信的行為經常表現為:當表達自己的觀點、要求、見解時,確信他人也擁有表達和建議的同等權利。
例如,在表述有關工作的某種變更時,也尊重下屬所擁有的表達他們自己觀點的權利。自信的人傾向于對自信心的關心和培養,對問題的出現采取適當的態度,對他人充滿信任等。自信的行為可以通過以下一些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相信……,你是怎樣認為的?”
“我打算……”
“對解決這個問題,看看我們能做些什么?”
作為自信的行為模式,可以從一些特殊的非語言形式中識別出來。一般地說,自信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堅定、適中的聲音,口齒清楚、語言流暢,目光穩定溫和,面部表情坦誠,身體自然放松而有控制等。
對于個人及他的組織,提高其自信有什么好處呢?
(1)從一個人職業的觀點看,自信心可以幫助他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和潛能。
(2)從一個人的角度看,自信可以使人對自己的感受良好。這將減少在工作中變得飛揚跋扈的機會或感到力不從心。
(3)有助于確認對自己的行為、感情和思想所負的責任,減少對他人的責難,減少為自己工作中的錯誤或不足進行辯解和開脫的幾率。
(4)可節省時間和感情的消耗,減少得罪他人的煩惱,從算計人的利害關系中解脫出來。
(5)可以更多的獲得別人的尊重和上司的賞識,使自己的辛勞獲得應有的回報。
(6)要牽著別人的鼻子走,不做別人的墊腳石或替罪羊,使自己的工作負荷適當,減少各方面的壓力。
(7)能為組織增添活力,為組織做出更大的貢獻。
(8)有利于組織對個人的了解和支持,使個人與組織利益相一致,共同發展進步。
那么,在面試中,考官一般怎樣判斷應試人的自信心呢?
考官可能設置一個問題情景,讓你來回答你將采取的對策,然后判斷你的對策所表現的自信心的程度。例如,在一次公務員面試中,主考官先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面對一個工作中的問題,你同你的上司進行討論。他認為,針對你工作的這個特殊問題,需要對你進行進一步的培訓。這意味著你要離家一個月,到公司的一個外地機構去接受培訓。你的家庭生活對你非常重要,你的孩子在這段時間要住院治療。” 然后主考官接著問:“面對這種情況,你將怎樣回答上司的要求呢?”考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最后,這位主考官把這些答案分成了三大類,即屈從的行為,粗魯的行為,自信的行為。屈從的行為大約這樣:“噢,這可不是一個適當的時候。我對家人怎么交待……但是,你如果認為確有必要……那么……你知道,我不想讓你和咱們部為難,……好吧!我下周就動身。”粗魯的行為,如“不行!一個月的時間太長,……不是因為工作負擔太大,而是因為目前我家里有困難。部里的問題你自己去想辦法,沒有必要把我也扯進去。”自信的行為如“我知道你認為我需要掌握一些現代化知識,但是,現在不行。由于我家里目前還離不開我,因此,我們能否考慮用別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一位著名的人才評價專家曾專門撰文強調了考察應試人自信心的重要性,并指出,面試中對自信心的判斷主要靠行為語言,而不是靠回答問題的內容。判斷的根據主要有:
(1)目光:應試人的目光不敢正視主考官的眼睛或一觸即躲開,或盯著某一固定的地方,都是內心膽怯的表現,屬于不自信。
(2)手勢:如果有關應試人在面試過程中,一直無意識地抓住什么東西(比如說衣角),或者雙手扭在一起,這可能就是因恐懼所造成的,屬于不自信。
(3)姿勢:如果應試人的姿勢不自然,比如雙肩聳起,身體前傾,雙臂交叉在胸前等,屬于保護自己的習慣動作,是不自信的表現。
(4)語言表達:不自信的人在語言表達方面的顯著征兆是聲音低弱,語調猶豫、平淡、情緒化,時刻關心主考官的感覺等。
(5)語言內容:不自信的人會盲目贊同主考官的觀點,不堅持自己的觀點,缺乏主見,當主考官進行有意識的引導時,他會跟著走等。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