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不僅用來公布更應是一種引領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1-12-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2月6日零時,《環境質量標準》二次公開征求意見工作結束,1500多條意見普遍贊成將顆粒物(PM2.5)作為一般評價項目納入標準。這樣的意見,與公眾的感受也是一致的。前幾日,北京再次遭遇霧霾的狙擊。
標準很重要。近日,網上有一組廣為流傳的半月以來北京空氣質量對比圖:12月4日空氣質量為“良”,照片中卻已顯示模糊一片了。相信,在這樣“空氣質量良好”的天氣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對身體會有害無益。如果采用更嚴格的標準,或許會是“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至少能讓公眾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對于環境污染問題采取更有效的對策。
不過,即便是二次征求意見的環境質量標準也得來不易。在北京氣象局和美國大使館關于北京空氣指數的“不同意見”引起關注之后,公眾以自身的感受,得出了自己的答案。這無異于一堂環境質量標準的普及課,之后,PM10、PM2.5等專業詞匯,和CPI、GDP等一樣,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在這樣的情況下,標準的修訂,雖給人“倒逼出來”的感覺,但也無疑是尊重公眾知情權、監督權,尊重主流民意的體現。
不過,修訂標準只是開始。更何況,按標準測出的數值、得出的結論,不僅僅是用來“公布”的。即使每天公布檢測的數據,即使每天的結論都讓人不容樂觀,標準也只是一個數字或是一個概念。如果不能從標準的制定出發,全面地思考環境問題的解決思路,主動承擔標準帶來的壓力,標準也將失去意義。正如專家所說,標準應該是“一種引領”。
除了更新標準,相關機構和部門能做的還有很多。為改善糟糕的空氣質量,英國政府于1956年首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甚至在1995年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從新車必須加裝催化劑到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在社會管理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倫敦摘掉了“霧都”的帽子。而加拿大、美國、韓國等國家,也有關于清潔空氣保護的相應立法。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面對公眾對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的要求,各級政府能做的還有很多。
而另一方面,標準提高了,每天公布的空氣狀況可能會從“良”變成“污染”,可能更加符合公眾的感受,也更容易遭來罵聲。對于這樣的污染體驗,如果一直停留在“罵”上,除了形成輿論壓力,最終造成“輿論疲勞”之外,恐怕也于事無補。提高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警示公眾,空氣的污染中,也有你我的一份“貢獻”。
在這樣的情況下,環境質量標準的提升,也應該促成我們每個人環保意識的提升。僅僅是牢騷、抱怨,恐怕只是徒增煩惱、于事無補,更重要的是行動起來。可做的,或許都只是小事,少開一天車,多坐坐地鐵公交,但正如污染分散在千萬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一樣,環境的改善,同樣需要匯集這樣的點滴之力。
制定更加嚴格的標準,是好事;環境知識的普及,也很重要。但更好、更重要的是,從社會管理者到社會的每個成員,在不斷提高環保意識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實踐環保理念,這是關系到現在和未來的“天大的小事”。
熱點推薦:
2011年各地公務員考試日程表
2012年國家公務員筆試成績查詢合格分數線
2012年全國農村信用社招聘考試報名信息匯總
2012年全國各地大學生村官報考專題匯總
2012年國家公務員面試模擬預測題及解析匯總
2012國家公務員面試經典面試試題及答案匯總
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分數線預測匯總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