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美國孩子不愿當公務員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1-12-2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在中國,公務員是人人羨慕的“金飯碗”,2011年國家公務員報考人數超百萬,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幾千人搶一個職位的事早就是司空見慣。“在美國,聯邦公務員是一份既不很吃香又不太丟人,旱澇保收,有比較優越的福利待遇,但沒有任何額外收入的工作。不過,如果問美國的孩子長大了想做什么職業,他們的回答五花八門,護士、廚師、幼兒園老師,但是絕對不會說當公務員,也很少有大學生主動向往這個職業。”何奇恩已在美國當了十幾年公務員,他對美國公務員有切膚之感。
小報上覓到份臨時工
1960年,何奇恩出生在浙江諸暨安華鎮礦亭村,初中畢業后就回家放牛。1977年恢復高考,他開始做起了大學夢。四次高考失利后,何奇恩被鄉鄰們譏笑為“生定務農的命,癩蛤蟆也想吃天鵝肉”。
懷著執著求學的心,何奇恩六進諸暨中學求師,終于打動了學校領導,讓他進入這所重點中學的英文班學習。但是,他第一次英語測試居然只得到9分。無路可走的何奇恩開始瘋狂地學習,前半夜路燈下、后半夜廁所里。1981年,他最終考入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最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任教。
1990年,何奇恩辭職赴美與留學的妻子團聚。初來乍到,除了妻子在實驗室工作的微薄獎學金和一間宿舍,他們一無所有,何奇恩只好邊打工邊讀書。1996年,他即將獲得美國天普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孩子也即將出世,何奇恩卻興奮不起來,因為工作還沒有眉目。
1997年底,何奇恩在一份小報上看到條信息:費城老人局要招聘一名難民協調員,他的條件正好符合。通過面試,他當上了政府部門的臨時工,合同期一年。從此,何奇恩開始了在美國的公務員生涯。
拒絕了總統助理的邀請
在老人局,何奇恩盡心盡力地為難民老人服務。費城有一半人是非裔,他們主要聚居在貧困區。精明的韓裔在非裔社區做生意,掙了不少錢,自己住在環境更好的郊區,對非裔很少回饋。所以,兩者摩擦不斷。何奇恩發現,語言文化是他們之間的主要障礙,后來,在何奇恩的建議下,非裔和韓裔互教互學,他們的關系也慢慢地緩和了。
合同快到期了,何奇恩準備打包走人,心里不免有些悲涼。在他原定要離開的日子,費城老人局的表彰會開始了,局長在表彰會上宣布:“今年老人局的年度人物是項目協調員何奇恩博士。”不僅這樣,費城老人局同時任命他為少數族裔專員。把最高獎頒給一個臨時工,又把這個臨時工破格提升到重要崗位,在老人局這是沒有先例的。
一天,何奇恩接到一通含混不清的電話,最終弄清是個非裔的美國女性。雖然服務非裔不是他的職責范圍,何奇恩還是找到她的住所,幫助她從藥房取來藥,并時常去探望她,兩人最終建立了牢固的友誼。
這位非裔女士叫喬伊斯,在美國衛生部工作。2001年,經過喬伊斯的推薦,一項幾乎是為何奇恩“量身定做”的招聘被發布出來。盡管工資比原來的單位差了一大截,何奇恩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衛生部的工作,進入美國衛生部聯邦醫保中心信訪辦公室擔任健康保險專員。
信訪辦公室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回復信件、接熱線電話為醫保受保人提供咨詢以及解決問題。初來乍到,他一籌莫展。“有問題就得問,同事們是不會主動提供幫助的,怕會給你造成看不起你的印象,低估你的能力。”上司帕特誠懇地告訴他。之后,何奇恩花了半天工夫寫了第一封信,帕特鼓勵說,寫得很不錯,并請他再發封電子郵件來,可以幫他修改。看到改好的信,何奇恩吃驚地發現:幾乎是重寫了一遍。“帕特真是用心良苦,沒有在信紙上改得面目全非,怕傷害我的自尊心。”漸漸地,何奇恩在擁有幾千名員工的美國衛生部脫穎而出。
2006年4月13日,何奇恩與美國總統布什、勞工部長趙小蘭、衛生部長麥克雷蘭坐在一起,討論聯邦處方藥計劃。在面對全國的現場電視直播中,布什風趣地說:“這太不可思議了,奇恩到美國還不到20年,現在竟與美國總統討論國家大事了。”會議結束后,總統助理向他發出邀請,“總統很喜歡你,來白宮吧,加入我們的團隊。”但何奇恩拒絕了,理由是“我不喜歡你老板的有些政策”。
針對國內的“考公務員熱”,何奇恩介紹說:“在美國,聯邦政府招聘公務員沒有全國統一的考試。如果哪個部門有空缺的職位,會把對應聘者的要求發布到互聯網上,你如果符合標準,就可以申請參加筆試和面試。”
何奇恩坦陳,自己作為第一代移民,想找的是一份能夠安居樂業的工作。加上自己善于與人溝通,他覺得自己選擇公務員這份職業是很明智的。“美國聯邦政府的公務員分為兩種,一種是高級公務員,包括總統、各部部長等,高級公務員是有期限的;另一種是普通公務員,分為15級,這種是終身制的。”何奇恩說。對于公務員的升遷問題,何奇恩稱:“我們對升遷并不十分熱衷。現在我是13級,14級以上就相當于管理層了。14級和13級工資相差很少,但是工作壓力大很多。”
在美國當公務員也有些“規則”,從前的同事露絲傳授給何奇恩“十不”:不談論你的同事和上司,不談論宗教問題,不談論和性有關的事,不談論你過去的成就,不刻意地去討好同事和上司,不隨便和人發生身體接觸,不向別人借錢,不隨便穿著,不高聲談笑,不垂頭喪氣。“十幾年來,我領會貫通這十條真傳,倒沒有在辦公室惹過事。在美國公務員職場中,有一些事情是‘零容忍’的,比如說性騷擾、種族歧視,所收禮物超過15美元,等等。”何奇恩和記者聊起他經歷過的一些事。
曾經因為工作一直沒著落,何奇恩帶著一條上好的真絲頭巾,到州政府考試中心找一位曾接待過自己的女職員,想要了解些內部情況。然而,當他取出頭巾想要送給那位女職員時,女職員轉身就逃回了辦公室,關上了門,再也沒有出來。顯然,她認為這條頭巾太昂貴了。
一個炎熱的夏天,一名穿得很少的女職員向上司丹尼爾匯報工作。女職員一進門,丹尼爾就把門關上,女職員轉身開門奪路而去,直奔局長辦公室哭訴,“丹尼爾要非禮我”。局長一邊安慰,一邊保證徹查此事。最后性騷擾的指控沒有成立,但丹尼爾卻悄悄退休了。
一次會議上,何奇恩作為亞裔代表、同事尼娜作為拉丁裔代表列席。上司琳達介紹何奇恩時,說了一些贊美的話,但介紹尼娜時,沒有說同樣的話。尼娜的臉當場變了顏色,會議一結束,她直奔工會代表,指控上司不尊重她,涉嫌種族歧視,代表馬上找兩人調停。
美國人怎么看待公務員?何奇恩的回答是,有愛有恨。“美國的公務員系統很龐大。一方面,美國人認為,是我們納稅人養著公務員,所以對公務員并不買賬;另一方面,美國普通百姓離不開公務員,例如在醫療保險等方面,需要公務員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回顧十幾年在美國擔任公務員的生涯,何奇恩對這個職業有著清醒的認識:“公務員是從事公共事務的員工,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職業,既不是公仆,也不是父母官,必須要有一顆為人們服務的平常心。”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