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考沖刺:言語細節題七大陷阱及糾錯對策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2-2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細節”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細小信息。細節理解型題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據材料查找關鍵信息及重要細節、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細節理解型題目常設的七大命題陷阱為:無中生有、顛倒黑白、偷換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時態、邏輯混亂、推斷錯誤。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為考生逐一講解。
一、“無中生有”
陷阱表現:選項涉及的某個概念、問題或結論在原文中并沒有提及,尤其是當選項出現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時,一般原文并未對它們進行比較。
糾錯對策:做題時要仔細檢查所給選項的內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相應依據或者能否根據原文推斷出來。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要認真審讀原文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找出前后之間的內在聯系,謹防相似信息的干擾。
例題1:據報載,著名物理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棄對“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過去他認為人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至少能在原則上描述、預測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終極“萬有理論”,而現在他認為,人們永遠都獲得不了這樣的理論;因為根據數學中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這樣的理論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任何一種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持
B。“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比“萬有理論”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D。霍金過往對“萬有理論”的追求顯示了人們不竭的探索精神
中公解析:B項屬于無中生有。作者并沒有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和“萬有理論”做比較,就更談不上何種理論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二、“顛倒黑白”
陷阱表現:利用材料信息錯綜復雜的特點,在選項中將材料明確表示正確(錯誤)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糾錯對策:對于此類陷阱,關鍵是要從整體上把握原文中的信息,著重研讀某一段落,準確尋找與選項對應的原文或相關信息。注意用詞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測性,關注語句中出現的條件關系,提取與答案相關的有用信息,方能避開命題人設置的陷阱。
中公提醒考生注意: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詞有:“必”、“必須”、“必定”、“準(是)”、“的確”、“可以”、“不”、“沒(有)”、“未”、“莫”、“勿”、“否”、“不必”、“不用(曾)”。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關聯詞有:“既……也……”、“又(也)……又(也)”、“一方面……(另、又)一方面……”、“不是……而是……”、“是……不是……”。
例題2:中國與西方的認識方式、思維邏輯乃至整體的文化觀念,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比如,西方式的執著,可能推衍出漸進的認識,強調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強調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式的灑落,則通向了圓融和體悟,描述對象時往往在清晰中又帶有某種模糊。但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通過“差異”而達到“中和”,這樣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
對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西方注重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則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異”是對立的,不相互調和,二者都難以為繼
C。文化觀念有差異,但沒有優劣是非的區別
D。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是啟發兩種文化對話的目的
中公解析:B項顛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可知,中西方的“差異”并非對立的、不可調和的,而是可以“互補”并達到和諧的,且“難以為繼”的說法無法從文中推知。
三、“偷換概念”
陷阱表現:多在解釋概念或轉述文意時,通過對詞語張冠李戴來迷惑考生。
糾錯對策:在閱讀原文時,一定要關注所敘述的對象及其具體的行為;在做題時,應注意看選項中是否存在信息錯誤對接的現象,尤其要看選項的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例題3: 在自然科學領域,那種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后到先進的發展序列是清晰可見的,其進步發展史是一個舊理論不斷被新理論揚棄取代、科學體系與科學思想不斷新陳代謝的過程,那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出的向著更高更新的目標發展的趨勢十分明顯;而人文科學領域雖然也有知識體系與話語的新陳代謝與不斷更新,但是在人文科學領域還有另外一種更突出的現象,那就是一些基本主題與命題的重復性與永恒性,這使得人文科學的發展常常呈現為對于既有的知識與問題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和氣息的人類精神觀念的演進過程。
下列對于這段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自然科學的發展呈現為一個不斷超越、不斷進步的過程
B。基本主題與命題的重復性與永恒性是人文科學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現象
C。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總是向著更高更新的目標發展
D。人文科學的歷史進程呈現為清晰的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后到先進的發展序列
中公解析:D項偷換概念。由文段首句可知,呈現出清晰的“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后到先進的發展序列”的是自然科學,而不是人文科學。
四、“以偏概全”
陷阱表現:多通過更改主語或混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擴大范圍來迷惑考生。
糾錯對策:在閱讀文段時,中公教育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別注意重要詞語前面的修飾詞和限定詞,如:“一些”、“有些”、“這些”、“少數”、“少部分”、“少量”、“一部分”、“某個”、“某種”、“幾乎”、“除……之外”、“到……為止”、“絕大多數”、“全都”、“全部”等,見到這些詞語時,就用筆加以標記。
例題4:大袋鼠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們平時在原野、灌林叢和森林地帶活動,靠吃草為生,它們過群居生活,但沒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尋找食物而匯集成一個較大的群體。老鷹、蟒蛇和人們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對袋鼠最大的危害莫過于干旱,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大袋鼠一般不會單獨行動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尋找水和食物
C。威脅大袋鼠最嚴重的是干旱
D。遭到干旱,袋鼠都會死亡
中公解析:D項屬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可知D項“袋鼠都會死亡”丟掉了“袋鼠”前的修飾詞“幼小的”,將部分變成了整體,擴大了主體的范圍。
五、“混淆時態”
陷阱表現:“已然”與“未然”、“可然”與“必然”的互換。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