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軟頂世貿裁決
來源:新浪新聞發布時間:2012-02-0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支持裁定中國限制9種原材料出口不合理,西方輿論一片歡呼勝利聲。這項在中國人看來完全不合理的裁定,對中國的國內資源利用和環保都構成了威脅。中國斷然拒絕世貿的裁定講不通,但中國完全可以消極執行這一決定,對它“軟頂”。
以往中國執行世貿規定和裁決總體上比較“自覺”,西方輿論為此夸過中國。但我們不必把西方的“夸”當包袱背。中國應在遵守世貿規則和維護本國核心利益之間把握分寸,尋找平衡點。
加入世貿總體上推動了中國崛起,這一點有目共睹。但當年中國為加入世貿也被迫接受了一些不平等條款。本次裁決就是其中一些不平等條款的后遺癥。中國當初接受那些條款不致影響大局,但今天它們的負面影響逐漸呈現,成了中國內外經濟的隱患和地雷。
這次失利在提醒,現在到了我們為修訂《中國入世議定書》中一些不平等條款做認真謀劃和努力的時候。對世貿的這次裁決“消極執行”,就是表達我們的不滿。這是為修訂條款制造輿論和心理準備、對發達國家施加壓力的必要過程。
世貿規則是世界各經濟體全部訴求經談判達成的妥協物,但西方利益一直是支配性的。美國等對華實行高技術出口限制,稱得上“為所欲為”,西方國家通過各種壁壘和工具讓世貿規則“靠邊站”的事例比比皆是。
中國對執行世貿規則總體上老實巴交,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國際政治環境不好,我們有點怕西方輿論,擔心受圍攻。此外我們對找漏洞鉆空子不熟練,缺經驗,對追究別人不知如何下手,怕麻煩。中國20多年來一直是國際貿易界最大的被告方,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里幾乎成了人人都捏一把的“軟柿子”,經常被迫應戰,很少主動出擊。
但這一次中國很難再忍。中國的環境壓力已經很大,因為做“世界工廠”,我們付出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代價。中國國內礦產資源并不豐裕,賤賣礦產終將威脅國內的使用。對這一切的不可持續性中國已經覺醒,相應的出口限制勢在必行。
一些國家這次強中國所難,但他們忘了一個基本的道理:貿易必須是互利的,對一方有利卻嚴重損害另一方的事,或者達不成協議,或者即使達成了協議,也執行不下去。
為應對世貿裁決,中國可以將出口環節的關稅和配額,轉化成生產環節的各種市場壁壘。這樣的辦法可以無窮多。
中國無意攪亂世貿組織體系,但中國也的確不需要做該體系中的模范生。世界貿易體系就是在磕磕碰碰中發展演變的。所有締約方都希望利益最大化,中國不捍衛自己的利益,該堅持時不堅持,決不會有主動幫我們著想的“國際焦裕祿”或者“雷鋒”。
中國要有信心,世貿不能沒有中國,我們用不著低聲下氣。“中國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這話是生造的,中國崛起首先是中國人辛苦干出來的,不是占世貿大便宜占出來的。一些國家也別總想鉆世貿規則空子算計中國,找補一些好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