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量產孝子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2-1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參考解析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順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當下“不孝”之舉卻屢見報端,在這種情況下,“小孝子培養工程”的啟動,可以說是應時而生。
小孝子培養工程旨在通過培養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開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發點是應該肯定的,但實際效果恐怕未必盡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養工程的確有著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第一,百善孝為先,孝是維系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一條紐帶,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可否認,當下確實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現象。從這個角度說,培養兒童孝順、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現實意義不是培養出多少名“標準孝子”,而是通過這一工程的實施,向廣大青少年灌輸孝的意識,培養他們孝親敬老的思想美德,帶動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進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以孝為美的社會氛圍。
第二,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素養,必將影響將來的人生軌跡。“孝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該工程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傳統道德精華的熏染,用中國特色的道德文化培養他們的傳統心性,對德育發展是一個積極推進。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提倡對孩子進行孝心培養的初衷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養”、“應在什么階段培養”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體問題,卻又需要更深層、更系統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沒有統一的可量化的評定標準。用統一標準要求孝子,既不合實際,也背離科學,“孝”有許多統一的標志與行為指征,以一個“中華小孝子”的名號來涵蓋孝道顯然過于武斷。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孝”乃發自內心,表于言行的一種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兒童對社會的認知,以及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如果說存在“培養”這種“方法”的話,也是一個漫長的示范與模擬的互動過程,是長期教化和環境影響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批量生產”。因此,僅靠辦學習班進行短期培養,是完全不夠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強需要長期的努力。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這些實際問題更是“孝子培養工程”所解決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養“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養針對的是人們靈魂的鍛造和升華,是一個龐大的、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只有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和氛圍,才能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華、得到引領。
其次,在孩子行為習慣中,家庭教育是滲透力最強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課堂。要想培養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因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體驗時,才能體會父母付出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能力幫父母,為父母分憂解愁。
總之,道德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產。只有通過社會方方面面一起行動,才能真正構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氛圍,才能真正培養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熱的兒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